上至NBA球星,下至我們這些草根籃球愛好者,若問有甚麼事情最害怕,應該都離不開「拗柴」。最害怕,皆因這創傷在籃球運動最頻密發生,最難避免,痛楚無比,而後患又可以很嚴重。我自己雙腳都經歷過較嚴重「拗柴」,尤其左腳有一次幾乎醫了一年才能夠跑步,漫長的復健期非常痛苦,至今舊患還是有影響。尚幸近幾年打球都沒再扭傷足踝,多少都是因為自知身體條件隨着年紀改變,於是更改了一些動作習慣,就是打所謂「老鬼波」,相比年輕時「下下去盡」,風險反而降低了。
「拗柴」與籃球鞋的設計,當然亦有直接的關係。傳統上都相信高筒籃球鞋比較能保護腳踝,有些人甚至認為現在大行其道的低筒鞋(圖)風險甚高,不過這看法其實已過時。有科學家做過團體實驗,得出結果是高筒和低筒球鞋在籃球運動裏「拗柴」機會並無明顯差別。而現今球鞋機能設計越來越仔細,對身體的活動分析越來越精確,了解到腳踝安全,其實更關乎足底貼地高度、後跟鎖緊、鞋底寬度和平穩度等綜合因素,多於僅僅靠鞋筒把踝部包住。
十幾廿年前口袋沒幾個錢,也缺乏選鞋知識,買球鞋都是看價錢款式,穿上覺得還算舒服就隨便入手;大約到2000年左右開始有網上鞋評出現,如當中的先驅Kicksology網站,才開始學到一些球鞋學問。現在回想以前「拗柴」,撇除他人因素(如被對手嚴重侵犯),當時所穿的鞋又確實是有鞋底離地太高,或者寬度不夠等等毛病。又例如現在很多籃球鞋,鞋底尾趾處外側都有一小片突出的outrigger,對防止腳踝側翻作用不小,這是以前球鞋普遍沒有的。現今的球鞋設計,從各方面看我認為是絕對比從前進步許多。
文: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