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Facebook洩密事件源於2014年,劍橋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高根(Alesksandr Kogan)的一款名為「This is your digital life」的心理測驗app,以學術用途為名收集到5000萬個用戶的個人資料,其後資料被英國數據分析公司「劍橋分析」取用。
「劍橋分析」為2016年美國大選時特朗普的競選團隊,除了影響美國大選,事件亦被指有可能左右了英國脫歐,英美兩國政府都已展開相關調查,Facebook市值單於19日當日已蒸發近360億美元。
Facebook於2014年更改數據取用限制,app不能再於未經同意下獲得用戶資料,個人敏感資料就需得到Facebook同意後才能獲取。到2015年,Facebook發現「劍橋分析」違反數據使用條款,並要求公司刪除所有的用戶資料,其後才發現公司未有遵從要求。
2018年3月17日,「劍橋分析」創辦人懷利(Christopher Wylie)向傳媒揭發事件。Facebook副總裁博斯沃思(Andrew Bosworth)指事件是僅是誤用資料,而非洩密。醜聞曝光後,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以及首席營運總監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一直未有現身回應事件,更缺席3月20日的員工大會。事件越演越烈,掀起「#deletefacebook(刪除Facebook)」行動,連WhatsApp的聯合創辦人阿克頓(Brian Acton)也表示是時候刪除Facebook了。
3月21日,醜聞曝光5日後,朱克伯格終於開腔承認犯錯,並表示將推6招保護用戶個人私隱,包括重新審視2014年前上架的app;通知個人資料被不當使用的用戶;3個月未獲用戶登入的app,會被禁再取得資料;app需經同意才能獲得用戶姓名、頭像及電郵以外的資料;用戶可更易管理使用的app;獎勵發現漏洞的用戶。
對於整個洩密事件和Facebook的回應,我們問過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的意見,他認為覺得Facebook反應過慢:「起因源於幾年前,對於私穩問題Facebook應該要早有對策,但事件發生了數天後朱克伯格居然潛水了幾日才回應,處理得比較差。」他同時認為類似事件不只發生在Facebook,智能手機app很多時也在未經用家同意下存取用戶各種資料:「好像一個電筒app也會使用通話等各種不相關的權限,這方面其實App Store等應用程式商店亦有責任去把關審批,保障用戶個人私隱。」Facebook目前回應的6招,例如用戶長時間未登入app就會禁止取得資料略顯被動,方保僑認為Facebook和應用程式商店應就私隱問題加強對應用程式的審批,避免程式取得和功能無關的過多權限。
記者:梁志穎、司徒港燊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