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創英女皇 - 陳沛敏

二創英女皇 - 陳沛敏

二創是否等如侮辱、貶損?
由《國歌法》,我想到的不是黎明的《全日愛》,或者李克勤的《球迷奇遇記》,而是即將開拍第三季的《皇冠》(The Crown)。
據說,世界各地的觀眾看《皇冠》,不少人都有一個特定的煲劇模式,就是每集看到三分一或者一半,會忍不住拿起遙控,按下「暫停」,再找來手機,對劇情究竟與史實有沒有出入、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在網上搜尋一番,然後才繼續看下去。我沒有那樣性急,通常看完一集,才慢慢google。
《皇冠》寫伊莉莎白二世及英國皇室的故事,由她年輕時結婚、登基開始,旁及英國政治、世界大事。第二季以英國政壇「世紀醜聞」普羅富莫(Profumo)事件作結,今夏開拍的第三季據說重心將慢慢移向英女皇的子女,尤其是查理斯。
第二季很多人都說最喜歡《Dear Mrs Kennedy》這一集,包括女主角Claire Foy。我想,可能是因為女人之間的戰爭往往比男人的引人入勝(以下含劇透):
這集寫積琪蓮甘迺迪陪剛上任美國總統不久的丈夫出訪,以其時裝觸覺、法語談吐迷倒巴黎人後,到訪白金漢宮。同為女人也同為國際級公眾人物的英女皇難免暗中與對方較勁,其後卻傳出積琪蓮背後說她是一個「欠缺好奇心、不聰明、普通的中年女人」的流言蜚語。為證明自己的能力與魅力,伊莉莎白力排眾議,出訪西非國家加納,希望扭轉對方投向共產蘇聯,在晚宴上更出奇制勝地用一支舞,取得成功。最精采是結尾一幕,甘迺迪遇刺,英女皇和皇太后看見新聞片中的積琪蓮,仍然穿着染血的香奈兒套裝,皇太后大表同情,憐惜無人替她打點替換衣服,英女皇卻恍然大悟,說「她是刻意這樣的」。
《皇冠》劇情的推進穿插很多歷史事件,但不少細節、人物、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都是編劇推測或者杜撰。例如劇中眾人的晚裝衣飾,跟甘迺迪訪英時的新聞圖片幾乎一模一樣,但英女皇當年出訪加納,時間上雖確是在甘迺迪訪英之後不久,卻沒有史料顯示她是受到積琪蓮刺激。我個人最喜歡第五集,Lord Altrincham批評英女皇及皇室的守舊離地,最後促使皇室改革,這個人物對英國皇室現代化的貢獻,卻是珍珠都冇咁真。
這類factual-fiction,也可以說是另一種二次創作,但大家看後又不覺得對英女皇是侮辱、貶損,反而對相關的歷史、人物的真象更感興趣。二創《義勇軍進行曲》日後可能犯法坐監,被問到會否妨礙創作自由,報載政府消息人士答得好玄:「若好愛國,可以用其他方式表達(意見),擔心(犯法)就無謂走去試。」
其實我不應該將二創《國歌法》跟《皇冠》的二創比較,至少,帝制跟君主立憲民主就是不一樣。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