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三萬元與三千元的大撒幣政治 - 李平

蘋論:三萬元與三千元的大撒幣政治 - 李平

林鄭月娥向民主黨捐3萬元、陳茂波擬向低收入人士派3,000元,前者標榜要大和解,後者標榜要補漏拾遺,結果劣評如潮。問題不在於錢多錢少,而在於兩者同樣要用錢去解決政治問題,秉承的是中共的大撒幣政治思維。如果港府還以為派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不從制度層面去解決社會撕裂、貧富分化問題,只能惹來訕笑,甚至連袋袋平安的一方都不以為然。

打賞李華明 不是大和解

去年1月,林鄭月娥在競選特首時向說普通話的行乞老婦派了500元。曾擔任港府社會福利署署長的林鄭,竟不知或忘記在本港公眾地方乞取或收取施捨,涉嫌觸犯《簡易程序治罪條例》第26A條,事件自然招致批評。林鄭競選辦當時回應,指林鄭是「善心先行」,忽略可能引起的批評。
林鄭及其競選團隊並未承認派錢行為不當,林鄭也不忘派錢買形象的招數,因此今次才會在社交網站分享民主黨黨慶晚宴相片,還要加入「大和解」標籤。結果,民主黨和其他民主派不會領情,親共政團都大吐酸葡萄。
有趣的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因乞兒門為林鄭緩頰的說法,可能適用於今次向民主黨捐款。張建宗當時說,政府絕不鼓勵行乞,但相信若給錢的行為只是出於善心,大家不應太執着。換句話說,林鄭並不是要收買民主黨,大家不應太執着。的確,50億元新增教育撥款、5億元醫管局即時撥款,都曾令民主派議員不得不支持,以免傷了業界的心,也提升了林鄭擅用行政程序的好打得形象。但是,如果說3萬元就可以買通部份民主黨議員在投票時支持林鄭,未免高估了林鄭的魅力、低估了民主黨議員的身價。
其實,林鄭在民主黨黨慶做出「零的突破」,與其說是要與民主派和解,不如說是對獻唱者李華明的打賞。作為立法會前民主派議員,李華明和湯家驊一樣,是京官來港摸底時常接洽的對象,對中共及港府的言行也多有支持。去年11月,時任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來港演講,教育局鼓勵學校直播,被批評洗腦,李華明就力撐政府,指活動有意義。對民主派力阻一地兩檢,李華明也批評抗爭已升級至「不可理喻地步」。

大撒幣思維 丟人又現世

如果說,林鄭要打賞李華明,不難理解,但要升級至大和解的地步,實在不可理喻。或者,在林鄭心目中,向民主派政黨捐款,就算不能買到支持票,至少可以買到和解形象。或者,在陳茂波心目中,向低收入人士派3,000元,就算買不到政黨一致支持,至少可以買到受惠者支持,買到一個財爺雨露均沾的形象。
可惜,事與願違,林鄭的3萬元和陳茂波的3,000元,幾乎沒有受落的一方。「可以用錢解決的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電視劇《蝸居》主角宋思明這句台詞,近10年來成了中港兩地官場政治的典型思維,中國的數萬億美元外匯儲備、香港一年逾千億元的財政盈餘,讓兩地政府財大氣粗,但又同樣未能消除貧富分化問題、紓緩社會矛盾。
習近平的大花筒式外交被稱為「大撒幣」,是網民藉普通話「大儍逼」的諧音加以嘲諷,也因此被中共列為官媒的禁用詞。而陳茂波今年的預算案,未見林鄭標榜的理財新哲學,只見以錢解決政治分歧、社會矛盾的思路。3萬元與3,000元,都是大撒幣思維的延續,分別只在於手法的打賞或補鑊,竟然想貼上和解、和諧的標籤,林鄭、陳茂波何苦如此丟人又現世?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