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陳茂波幹的好事。他派3.1億元公帑給海洋公園,換來一萬張學生門券,予人以公帑買門券之嫌,弄出一場小風波。不辯的事實是海洋公園去年的虧損超過2.3億元,要靠庫房再次輸血,其境況跟要納稅人一再注資的迪士尼堪稱難兄難弟。香港人還要給這些大白象奉獻多少公帑?
跟迪士尼有別,海洋公園並非「國企」,而是由馬會在1977年創建、原先旨在回饋香港人的「遊憩好去處」。此非免費午餐:馬會出豉油——斥資1.5億元建造,香港人出雞——無償奉送海洋公園那91.7公頃土地。四十年來馬會此良好意願兌變為拖納稅人落水的大白象。何故?
香港人喜歡趁熱鬧,但人性貪新忘舊,沒有百玩不厭的遊戲;不旋踵已對馬會經營的海洋公園生厭。為了提高吸引力,馬會在1982年至1984年間再投放2.4億元增建新設施,要不斷加碼建新設施方能讓遊客頂癮。加以口味轉變得比建造新遊戲快,經營海洋公園10年後,馬會知難而退,揮慧劍斬斷此從屬關係。
不過,分手亦有情有義,馬會撥出兩億元為「贍養費」——比原先建造費仍要多5,000萬元——成立基金,讓海洋公園可以靠吃息經營下去。不計投入經營海洋公園的心力,單是資金的付出,馬會回饋了香港人近6億元。這就好比花了不知多少個億元建造地鐵,政府將之拱手讓出再加送一筆豐厚嫁妝,好叫地鐵輕身上路。無任何負擔卻有息可收,只消有遊人光顧海洋公園理應賺大錢。
可惜事與願違。到了2002年海洋公園要向政府伸手要錢;不是要1億、2億元,而是要借55億元擴建設施。與此同時又要求修改條例,改建海上樂園,發展那幅靚地為兩座酒店,以開拓財源。這一切顯然沒有改善其經營狀況,到了其40周年,人流下跌而經營虧損不止,以致要陳茂波出手搭救。
落得如斯田地,不聽老人言之過。六十年代中醞釀興建海洋公園為旅遊項目,郭伯偉反對其事。指出:「這個計劃落實與否,到頭來不應是它有助於吸引遊客,而是它能否給香港人提供一個遊憩的好去處。」遊客何以不足恃?
非牟利卻要吸客實屬矛盾
不管專家們說得如何天花亂墜,不辯的事實是,海洋公園能否吸引遊客來香港,他們來了能給整體經濟及庫房帶來多少好處,是個沒有人能說得準的未知之數。郭伯偉為香港人理財,面對的是房屋、治安、基建、教育、醫療等確切不過的需求。庫房的資源有限,那又豈能輕易犧牲既明確又迫切的需要,投放公帑在海洋公園般效益存疑的紙上談兵的計劃上?
事實亦然。海洋公園在其最新的年報承認「面對日趨複雜且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環境。在2016至2017年度,多家國際及本土品牌的主題公園相繼於亞洲開幕,意味着消費者擁有更多新穎且獨特的娛樂選擇。不論是為人熟悉的國際級同業或是針對特定市場的經營者,均在區內持續投資,推動新興項目、為設施升級,以及擴建現有的主題樂園,務求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優勢。」替香港人追龍頂癮,馬會尚且自嘆力有所不逮;幫全世界消費者頂癮,那又要多大的財力?
更致命的,海洋公園不是個牟利機構,其領導層是政府委任的社會賢達,而非思之念之皆是設法搵銀的生意人。結果?海洋公園從回饋香港人的「遊憩好去處」,兌變轉型為爭取遊客必到的景點、跟亞洲地區對手一較高下的主題樂園——同時致力於世界一流的生態、動物保育工作。一個人不能侍奉兩個主。要一群社會賢達「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優勢」同時致力改造世界,那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但成功的機會微乎其微。
回饋香港人的辦法本來多的是,提供一個「遊憩好去處」理應不是唯一選項。在馬會而言,回饋之道又有甚麼比提高賠率來得更好?捨此而不為,皆因馬會並非牟利機構而是個慈善組織,除了馬迷的讚賞,其主事者顯然更愛聽公眾的掌聲。
博取公眾一時的掌聲代價高昂,甚至經營必賺生意的馬會亦吃不消,這頭大白象竟糊里糊塗地淪為納稅人的包袱。迪士尼致力賺錢、有頂級的管理,猶要納稅人不斷填氹。海洋公園這個社會賢達經營的非牟利機構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排眾而出,豈非天方夜譚?馬會早已斬纜,政府還要納稅人越踩越深嗎?炸!炸!炸大白象!
楊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