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應該很快樂 - 馮睎乾

霍金應該很快樂 - 馮睎乾

多年前我是科學迷,讀小五時,常常畫些半真半假的機械人、雷射炮之類的設計圖,旁邊男同學費迪看到,大感興趣,也對科學熱衷起來。小學畢業後,費迪去了英國留學,現在真的成了AI專家。他那時大概以為我會做科學家,但人生軌跡跟量子世界一樣,是測不準的。
由小三到小六,大概是我平生看得最多科普書的時期。逢星期六上午,我就到域多利皇后街三聯打書釘,等媽媽下班,永遠只看科學類書籍,什麼文史哲或小說,連眼尾也不瞅一下。不管是否明白,也興致勃勃地看,有些似乎能懂一點的,就千方百計求媽媽買。我當時對宇宙起源、黑洞、時間旅行最感興趣──電影《回到未來》的錄影帶我看過廿次──那麼你以為我必然看過霍金的《時間簡史》吧?其實沒有,因為那時候《時間簡史》尚未出版,我甚至連「霍金」兩字也沒聽過,只知道「赫景」。
小時候最愛不釋手的書,首推《十萬個為什麼》系列,其次是李學數的《數學和數學家的故事》系列,以及錢誌恩、鄺立三寫的《白話相對論》和《黑洞》。錢、鄺是中大物理系教師,寫的是科普書,但包含不少方程式,我當時雖看不懂,卻覺得符號非常優美,甚至比文字更引人入勝,所以也囫圇吞棗啃掉。《白話相對論》和《黑洞》在八十年代初問世,出版社叫「靈通」,有點騎呢,今天早已絕版了,但事隔幾十年重看,依然津津有味。
在《黑洞》第八章〈黑洞是一毛不拔〉,作者提及Stephen Hawking,但他們沒譯成「霍金」,而是按粵音譯為「赫景」。就是在這一章,我初次知道霍金七十年代初提出一條定理,簡言之,即「黑洞的總表面面積不會減少」,又認識到定理跟「能量能否逃出黑洞?」這問題如何相關。看了這類書,不禁悠然神往:人類在腦海推演幾條方程式,就知道物質能量可否逃離太空深處的黑洞?太玄妙了。
《時間簡史》成為暢銷書時,我的興趣已不在科學,所以從未看過。也許人生就是一場無休止的輪迴,離開學校多年後,我對科學的興趣又死灰復燃,但看得比較多的是Roger Penrose。霍金的《時間簡史》我沒看,倒看了他的自傳《我的簡史》(My Brief History),有一段關於小霍金學英文的軼事,頗能反映他的性格。
十歲前他有個英語老師,每天指定學生讀一章英王欽定本《聖經》,並寫下讀後感。小霍金見《聖經》很多句子皆以「And」字開始,於是寫作時也模仿,沒料到老師說:「句子不能用And開始。」霍金不服,說《聖經》也是這樣。老師反駁:「但時代變了,現在的英語不能這樣寫。」霍金於是答:「那為什麼叫我們讀《聖經》呢?」
霍金年少時,除了喜歡跟朋友討論宇宙的起因,原來也對宗教和超能力感興趣,只是一直不信。自傳說,他自小渴望理解宇宙如何運作,因為理解了,就能以某種方式控制宇宙。我不期然想起莎士比亞一句話:「我可以囚於果殼,自視為無限空間之王。」(I could be bounded in a nutshell and count myself a king of infinite space)霍金身患奇疾,大半生動彈不得,無異於果殼內的囚徒,但他醉心物理,神馳九垓,從某個角度看也是宇宙之王。大詩人維吉爾說:「知曉萬物之原者,是有福的。」(Felix qui potuit rerum cognoscere causas)願霍金的靈魂,繼續在星際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