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啹喀的後裔】尼泊爾餃子Momo要蘸辣醬 水牛肉乾來自喜瑪拉雅山

【啹喀的後裔】尼泊爾餃子Momo要蘸辣醬 水牛肉乾來自喜瑪拉雅山

網上零資料,招牌沒中文,香港人路過不入,16年來,這兒專注做同鄉生意。

由元朗大馬路步行五分鐘,踏入小街裏的Siddhartha Fastfood,恍如親身去了尼泊爾。淡綠繁花壁間,充斥聽不懂的捲舌外語,還有頭頂電視機上的異國聲畫。

角落一個尼泊爾漢,忙罷廚務探頭出來,驃悍外形,雙臂爬滿紋身。正是老闆Gurung Sukraj,Jack。48歲,提起紋身竟笑得靦腆,左邊藏文六字大明咒,右邊英文:DAD。原來是個住家男人!Jack偕妻兒經營這店,落地生根16年。兩兒子公餘、課餘幫手,日常夫婦主力。妻掌廚,他採購。去老麵廠吳璧記買麵條、餃子皮,廣東話辭彙滾瓜爛熟;再去批發菜欄買番茄、芫荽、椰菜……揀好拿上磅,報數付錢,整箱捧走,每天如是。

Jack(左)與 Mandy在港開店,除了謀生,也為文化傳承。右為長子Sumit(蘇覓)。

Sukuti意謂肉乾,這兒售肉味濃郁的水牛肉乾。$55

Pani Puri空心小脆餅配羅望子汁,尼泊爾女士至愛。$30

老闆走糴 老闆娘下廚

老闆娘Gurung Damayanti,Mandy廚藝傳自母親,是當地地道。例如尼泊爾餃子Momo,每日採用多種蔬菜、香料,調製素餡、肉餡;再蒸熟大量番茄、辣椒,加芫荽、花椒等攪拌成汁醬。花椒取尼泊爾品種,相較四川花椒沒那麼麻,但更鮮香。醬汁做出來清酸香辣,蘸餃子吃,一吃便如去了尼泊爾。

店子確似要重現故鄉,尼泊爾街頭氣息滿室飄送。喀嚓喀嚓摩挲摩挲,不停撈沙律溝香料。一款叫Chatpate:米通碎麵條薯仔蔬菜,加檸檬汁,灑辣椒粉;另一款叫Samosa Chat:薯仔雜菜乳酪內藏咖喱角,外加香料,俱偏辣偏濃,自成一派。另一端小桌發酵了麵糰,有柯打便去搋麵、𢘛麵、埋爐。烘得膨脹再放涼待塌的叫 Roti,吃時煙韌;落油炸至圓鼓鼓,中空鬆軟的叫Puri。但Mandy說尼泊爾女士連她在內,還是最愛Pani Puri。一個個小圓脆餅開窿,填入薯仔、洋葱、鷹嘴豆,吃時斟上一款酸辣汁,添香提味,優雅如英式下午茶。那汁製作需時,她要隔夜泡羅望子,翌日添孜然肉桂辣椒粉和喜瑪拉雅山黑鹽,都是些細碎功夫。

Mandy巧手乃習自兒時,「十歲八歲跟媽媽入廚,我覺得很容易!將香料、雜菜混在一起便是。」尼泊爾不少窮鄉僻壤,雜菜香料便作一餐,要到節慶才有肉吃。「當然我們來到香港,早已天天吃肉,但每年大約西曆4月的尼泊爾新年,還是會多吃幾款。」長子Sumit(蘇覓)說。 物以罕為貴,肉類遂成尼泊爾人所重視。Sumit提到兩款。Sukuti意謂肉乾,起源於早年尼泊爾山區,寒冬前將牲口高掛製成肉乾貯備,沿襲至今,以水牛肉乾最受歡迎,店子逐星期訂貨,每天加配料炒製。Pork Bhutuwa是炒豬雜錦。豬肉連內臟,伴豬油豬血炒成,甘香油潤,「是我們的傳統佐酒菜。」

幼子Sujin就讀中六,課餘常來包Momo。

夫婦倆希望同鄉孩子在港吃得到平民家鄉菜,認識故鄉。

元朗街巷 流傳異國風

Sumit 年前從印度修畢大學回港,找工期間跟隨媽媽暫當幫廚,算是學滿了師,他很自豪,「我跟媽媽一樣,自細愛煮,很容易上手,大概這是家族遺傳。」他目前在中環任職數據分析,周末、假期回來,與還是學生的弟弟一起幫忙父母,是他們的家庭活動。

作為新生代,Sumit屬意吸納香港客。父母倒泰然,一條心幹活。這裏手藝繁多,材料菜式獨特,Jack定價卻很便宜,小吃廿幾,Momo盛惠三、四十,Masala香料奶茶七蚊一杯!他想更多人光顧得到,有種傳承使命,「在香港出世那些尼泊爾細路,沒返過家鄉,來我這兒,便嚐到何謂尼泊爾菜,曉得尼泊爾文化。」實在也構成一道吸引香港人的風景。

尼泊爾菜名稱對照:
炒麵 Chowmein
饃饃(餃子) Momo
小空心餅 Pani Puri
烘餅 Roti
空心餅 Puri
雜菜 Tarkari
咖喱角雜燴 Samosa Chat
脆米雜燴 Chatpate
肉乾 Sukuti
炒豬雜錦 Pork Bhutuwa

Siddhartha Fastfood 元朗紅棉圍15-17號兆景樓地下

採訪:李英儀
攝影:梁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