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殞落】
凍結的身體困不住天才頭腦,大半生處於死亡陰影下,卻比任何人都看到更浩瀚的宇宙。在研究宇宙和黑洞理論有突破性貢獻、獲譽為繼愛因斯坦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昨天凌晨時分在英國劍橋的家中安詳離世,享年76歲。
霍金子女昨天淩晨發聲明,稱傷悲至極地公佈父親離世。他們形容霍金是「偉大的科學家,傑出人物,貢獻將流傳後世」。家人續稱:「他的勇氣和毅力,加上才華與幽默,鼓舞世界各地的人……我們將永遠懷念他。」
21歲患漸凍症 堅持科研
1942年1月8日,霍金在英國牛津出生,恰巧是現代科學之父伽利略離世300周年;更巧合的是,霍金離開人世的一天亦是愛因斯坦139周年生忌,兼且是世界圓周率日。
霍金深信投身科學是自己的命運,但是命運對他殘忍得可怕:就在他成為劍橋大學博士生,準備大展拳腳研究宇宙學的時候,證實患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當年霍金只有21歲。
霍金後來在回憶錄中指:「當時我覺得真的太不公平了,為何這種事要發生在我身上?我以為我的人生完蛋了。」但霍金並沒有一味自憐,他不肯對惡疾低頭,堅持繼續科研,要跟常人一樣生活,成家立室,終於育有3個孩子。
儘管他的病情持續惡化,確診後幾年要以輪椅代步;到44歲時又因肺炎而無法再發聲,要依賴語音合成器說話,但比起醫生原本認為他只能多活三數年,霍金終於多活了半個世紀,令醫生眼鏡盡碎。
智商估計有160的霍金在研究宇宙和黑洞理論有突破性貢獻。他的著作中,最出名的是1988年面世的《時間簡史》,一紙風行,譯成40餘種文字,出版逾1,000萬冊,但同時亦是「讀不來的暢銷書」,因為講解宇宙、黑洞和大爆炸等理論太深奧,許多人買了都讀不下。
霍金畢生的事迹極具啟發性,更獲改編成電影《霍金:愛的方程式》,霍金對男星艾迪烈梅尼(Eddie Redmayne)的演出大為讚賞,稱以為真的在看自己。艾迪烈梅尼憑該片成為奧斯卡與金球獎雙料影帝。
三度訪華 曾登長城
霍金曾3次訪華,造訪過多家科研機構和高校,1985年曾在協助下登上長城。
前年他在新浪微博開戶,至今有逾400萬粉絲關注。他亦經常在微博跟網民互動,曾說「看到中國千禧一代年輕人對未來的思考和好奇心」,期望「如此的好奇心和自信可以延續下去」。
近年霍金多次表示支持安樂死,曾說一旦覺得對世界再無貢獻,或成為他人負累,會考慮安樂死。
他在2013年出版的回憶錄中曾指,確診患病後,「我以為永遠無法發揮我感到自己擁有的潛能。但50年後的今日,我可以坦然地對一生感到滿意」。
法新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