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立法會補選,民主派以「反DQ」為主軸,最終4席失去了2席,特別是輸了選前大家預期最穩當的九龍西一席。選後大家分析原因,找到了問題的源頭,就是姚松炎在需要洗樓與地區工作的公屋區大失血,在民主陣營當選區議員的老公屋區,所謂泛民票倉只能小勝。這問題在於姚松炎選舉工程的失敗,由「洗樓」不足以至宣傳離地,有很多文章已經討論過;然而在新公屋邨,單是早前鉛水問題的啟晴邨、鄰近的德朗邨,這兩個啟德選區姚松炎已經輸了1,742票,亦已幾乎決定了姚松炎在補選的命運。
網友陳家朗根據《2016中期人口普查》的數字,發現這兩個選區來港7-9年中國移民人數達到10%以上,比起其他選區數字明顯高一大截。這數據亦符合到一直以來流傳的說法,即因為資產審查與公屋輪候期的關係,近年能夠符合公屋條件上樓的,涉及不少中港家庭的團聚。這些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和其他來自民主國家或地區移民最不同的,是意識形態自小都受到專制的黨國機制所教育,加上來港後受到黨國體制無限資源的照顧,以至其家人仍在大陸,每逢選舉其大陸家人,就收到黨國機關致電指示要投票,因此例必成為親共政黨的大票倉。
價值同化需要長期經營
指出新移民親政府的政治取向,不是要「歧視」新移民,而是指出這問題長期被同情基層的香港民主派左翼一直視為禁忌,立即會找眾多理由去轉移視線,說這問題根本不存在。一眾左翼紛紛引述錯誤的數據,如把2016年立法會九龍西保皇黨的得票,排除了支持人大「831決定」,得到親共的港九勞工社團聯會代為催票的狄志遠名單上的13,461票,而得出鄭泳舜的選舉工程異常成功,得到104.1%選票的錯誤數據,去掩飾姚松炎「敗得不那麼慘」。難道長他人志氣,而不去面對自己的不足,是正確的態度嗎?
一些人把問題歸咎於民主派地區工作的不足,然而從港島區一些「老左區」,如北角的堡壘、錦屏、鰂魚涌選區作為反證,即使民主派在這些選區三十年來都沒有代表,也沒有任何地區工作,反過來那些福建社團與同鄉會,在這兩個月幾乎每日都有旗海與助選團人潮,最終是區諾軒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首次在這些選區的票數贏了新民黨的陳家佩。這正說明了「老移民」也會被同化,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問題就在於,如何促進族群同化。其實在台灣,「外省人」與「本省人」在族群矛盾,從來都是選舉必須討論的問題。但香港的民主派卻從來不敢討論也不許討論,也沒有分工合作,要把族群矛盾當成不存在,凡討論即被戴上「歧視法西斯」的帽子,如當年譚凱邦等提出「源頭減人」,即被左翼藉機「下戰書」找議員聯署譴責,種下民主派與本土派分裂的惡果。
由於單程證由中共審批,一直以來在這些族群中都常傳出耳語,說「愛國愛黨」可以獲得「特快批核」;至於來到香港之後,由於從未曾真正認同民主、選舉以至廉潔的價值,一如各中國留學生慣性以微信紅包賄選的行為顯示,要這些自幼受到愛國愛黨洗腦教育的移民,融入香港的價值,是需要時間、教育以至潛移默化。而以往有公正的傳媒,有啟發的教育,如今正被一面倒的親政府宣傳機器,以至洗腦教育所壓倒。因此自號「大愛」的左翼,在比例代表制之下,應該專門改為經營「新移民民主派」,一如英國保守黨多次在蘇格蘭慘敗之後,把蘇格蘭的黨部獨立出來;這些專事爭取新移民的民主政黨,能夠和傳統民主派以至本土派作區隔,但在支持民主自由的立場上,站在同一條戰線,這才是正視問題根本的方法,而不是把族群問題視而不見,以為不討論,問題就會自動消失。
林忌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