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已再無捷徑(執業律師 任建峰) - 任建峰

從政已再無捷徑
(執業律師 任建峰) - 任建峰

雖然在他上星期日一鳴驚人勝出九龍西補選議席前好像知名度不高,但甚有「政治明星」味道的民建聯鄭泳舜其實已有十年地區從政經驗。在選舉期間,縱使我個人不同意他說話的內容,但他整個選舉工程言論算得上是得體。
反觀,同樣是嘗試做「政治明星」、履歷看來甚強(中學、大學都是名校畢業)、說話表面上牙尖嘴利的,有民建聯周浩鼎。雖然曾浮沉在青年民建聯一段時間,但只有幾年地區政治經驗(由靠選舉得區議會議席開始計就更只有一、兩個月時間)就已經被民建聯安排「走快線」,連續在兩場立法會選舉「擔大旗」。當選後,他很快就在立法會梁振英UGL調查委員會上因被懷疑與特首辦「打龍通」而闖禍。
另一邊廂,民建聯李慧琼(1999年成為區議員)、柯創盛(1999年成為區議員)、張國鈞(2003年開始參選區議會)都是有多年地區政治經驗才在黨名單排頭位參選及成為立法會議員。在民主派那邊,尹兆堅、鄺俊宇、區諾軒等人都是地區政治「老手」,就算林卓廷都是以反圍標議題多年來跨地區緊密地接觸很多市民。他們絕不是「政治明星」,當中是建制派那些我更不能接受其政見,但他們都基本上不過不失、穩打穩紮。
反觀,新民黨容海恩與陳家珮在零或甚少地區政治經驗情況下被推出來參選立法會,他們無論是參選時或(以容來說)當選後都展示他們政治、政策上幾乎一竅不通的蒙羞一面。容海恩更在選舉論壇需要戰友在她後面「咪嘴」提點,實在令市民啼笑皆非。

需在地與市民建立關係

曾幾何時,立法會議員只要有足夠的魅力及市民尊重就可以當選,甚至成為獨當一面的議員。就此,余若薇、梁家傑等都是好好的例子。但他們在當選後都花了很多心機學習貼地與市民接觸、處理個案。還有,就算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至到回歸後頭十年左右,立法會議員當中都不乏像楊森那樣,不是特別起眼、以努力參與地區政治吸納經驗及市民支持,成為出色的立法會議員。就此,市民對楊森的感情在他退下多年後都仍在,連黃之鋒近日都讚嘆楊在南區為區諾軒拉票時得到市民擁戴的情境。
但隨着本地政治全職化及某程度上專業化,那種單靠履歷、魅力、天資、後台、或對某些議題熟悉去選立法會及持續成為較穩健的議員已不再可行了。與其他職業一樣,無論一個人有那麼聰敏也好,都需要累積經驗,從政亦不例外。今時今日,沒有一段頗長的時間在不被大光燈照着的地區政治小舞台與市民建立關係及在過程中鍛煉、犯錯、學習,去到立法會這個燈光四射的大舞台時被全世界看到「撞板」的風險極大。就此,姚松炎在九龍西今次落敗只是這現象的冰山一角。如果個別政圈人士繼續求「政治明星」、迷戀政治素人,要他們過早地參加立法會選舉,這類型的滑鐵盧只會繼續呈現。
時勢已變,從政生涯已再無捷徑。
*以上是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他所屬的律師行或團體。

任建峰
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