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選才剛結束,建制派/帝制派已經磨刀霍霍,步步進逼。由工聯會王國興協助市民(曾在傘運期間申請禁制令的的士司機從業員總會前秘書長黃大海)入稟法院,挑戰民主派當選人區諾軒的參選資格。他們以區曾燒《基本法》道具、唱《城邦會戰勝歸來》砌詞揑控,在北京出席兩會鄭耀棠隨即附和,指「行為、意識不接受《基本法》,應該要引咎辭職」,完全當十三萬港島區選民無到。
勿令批評變指罵內訌
這齣輸打贏要的戲碼,換作往日我們只當鬧劇看待,但今時今日無人敢說會否演變成另一宗DQ事件。時局荒謬至此,建制派/帝制派已經有恃無恐,以為可以挾補選挫敗民主派的氣勢,乘勝追擊。今次民主派以反DQ作為選舉主打議題,結果卻顯示不足以動員更多的選民出來投票,當權者自會以此為藉口,今後將更肆無忌憚,粗暴剝奪異見者的選舉權。
不過,正正在這個時候,支持民主的香港人更不應輕易被補選失利打垮,否則就正中建制派/帝制派下懷。民主運動是漫長的戰爭,選舉只是其中一條戰線,而今次的補選,更只是其中一場戰役。這樣說,不代表輸掉補選不重要;有時候,一場戰役可以決定歷史的走向。但如果今次輸了就懷憂喪志,這場戰爭注定失敗,而且會一敗塗地。
失敗了就應該檢討,但檢討不是馬後炮的諉過於人,也不是一被批評就啟動自我防衞機制,結果淪為互相指罵,進一步分裂、內訌。檢討是找出錯處或不足,面對負評抱有則改之的態度,然後吸取教訓,研究改善補救的方法,同時分析對手致勝之道,有甚麼可以參考借鏡的地方,重新出發,再戰對手。
票數出來了,學者、評論員紛紛分析數據結果,解讀觀點或各有不同,但無可否認的基本事實是民主派票數大跌,而且不限姚松炎輸掉的九西(學者蔡子強就指出,范國威的跌幅比姚松炎的大)。單議席單票制錄得如此戰果,對非建制派是一大警號,不但姚松炎的團隊要檢討,整個非建制及非建制的支持者都要反思,在不久將來的兩區補選,以至2020立法會選舉,必須從議題設定、選舉策略、人選部署甚至細微至文宣包裝對症下藥。
落區深耕細作爭民心
例如民協因素,姚松炎在民協票倉失利,究其原因,若非民協沒有力撐,那是因為泛民初選Plan B事件惹怒馮檢基支持者?沒借助傳統泛民的助選力量和地區網絡?不洗樓少街站不做地區工作無法打動基層?比例代表制下成新西票王的朱凱廸式選舉工程不能在單議席單票制的九西複製?可以肯定的是,原因不是單一,敗選後姚松炎公開表示深切反省,希望他講到做到。
又例如新移民效應。新移民是建制派重要票源,因為他們來港之前,建制派已下工夫,他們來港後,建制又透過新家園一類組織提供各類支援照顧。但這不代表民主派完全束手無策。有論者指出,今次姚松炎在土瓜灣得票佔多,多少與「維修香港」等民間組織多年為老人、新移民及少數族裔提供服務有關。所謂致勝之道有時很簡單,老套點講句,就是落區深耕細作,揼石仔般一票一票的掙回來。
後有追兵,眼前要殺出血路,我們已沒時間內訌。選舉令人謙卑,輸了選舉,但切勿輸了鬥志、輸了信念。非建制光譜不可能只有一條路線一種聲音,但面對打壓不斷升級的共同敵人,團結是唯一答案。
林檎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