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只靠民主理念票(傳媒工作者 林海) - 林海

不能再只靠民主理念票
(傳媒工作者 林海) - 林海

非建制陣營於周日的立法會補選遭到挫敗,除了在九龍西選區,姚松炎以2,000多票差距敗給民建聯鄭泳舜,打破了補選「單挑必勝」的紀錄外,非建制陣營的整體得票率也大不如前,泛民建制六四比神話不再。在雙方實力此消彼長的形勢下,如何重拾市民支持,是非建制最重要的長期工作方向。非建制陣營實在有必要吸取教訓,才可避免在未來的選舉重蹈覆轍。
爭取普選等政治議題一直是泛民在選戰中最常打出的口號,不論是區議會或是立法會選舉皆如是。爭取民主對香港固然重要,但現實是單憑此類議題,只能打動民主派的堅實支持者,對溫和或中間選民沒太大吸引力,是次選舉正正反映了這一點。整場選戰之中,各非建制候選人主打的議題是反DQ和重奪議席,更大有將選戰塑造成對政府取消議員資格的抗議公投之勢,對其他民生經濟議題卻沒有太多着墨。可以說,是次補選出來投給泛民的都是對政治關心程度較高的市民,屬於民主議題「基本盤」,亦體現了只打政治議題的號召力極限。本來選情已經冷淡,只主打單一議題就更不能吸引到溫和中間選民的支持,導致得票率大幅下跌。
對比起方國珊在新東斬獲6萬餘票,遠超其上屆的3萬多基本盤,更能顯示出這些中間選民的取向。他們並非建制鐵票,在這場選戰中卻沒有被非建制的政治議題打動,而選擇了只打民生議題的方國珊,可見民生議題在這些選民心中份量。在港島和九龍西,當「方國珊」都不是一個選項時,這些選民就更沒有意欲出來投票了。一個長期被泛民忽略但必須接受的現實是,在「務實」的香港,並不是所有選民都對民主議題感興趣,亦有很多人厭惡政治爭拗。在未來,非建制必須加強對民生經濟議題的工作,才可以拉攏到這批中間選民,防止他們倒向建制陣營,擴大雙方差距。長遠亦可以透過這些工作,將中間選民慢慢轉化成民主同路人。

扎實工作打入基層選區

另一批需要非建制積極爭取的對象,正是在這不義制度下受害最深的廣大基層。諷刺的是,非建制一直以民主議題在中產區佔優,但基層、公共屋邨卻很多是建制票倉。雖說偏袒富人的不義政制是基層生活越來越差的主因,但光說民主理念,對於很多營營役役、為口奔馳的基層市民依然是「太虛」,甚至有點「離地」。他們需要的是看得到的地區工作、切切實實的幫忙,即使只是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而這點正是建制派強項。非建制陣營除了民協和街工,其他黨派在基層地區力量薄弱,在選戰時缺乏樁腳的弱點表露無遺。像社民連、工黨等傾向勞工、基層的政黨,在基層區根據地少得可憐,工會力量亦不夠雄厚,將自己最容易吸納的票源拱手相讓,建制自然勢力日增。要謹記,民主不只是空談理念,更要實踐。這點上,經常受網民嘲笑的民協和街工其實值得其他黨派學習,至少他們透過長年累月的工作,為非建制守住了不少基層根據地。有了這些根據地,自然可以慢慢再向選民宣揚民主理念。
非建制長期依賴政治理念票,但一場政治補選顯示這些選票或已達極限(當然亦有部份泛民及本土支持者因對形勢失望而拒絕投票)。非建制實在有必要開拓其他票源,扎實地在地區下工夫,與建制派爭奪陣地,才可與之抗衡。不然面對建制步步進逼,民主陣營的生存空間越被壓縮,爭取民主的希望就越渺茫。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