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要再一次嚴正指出,這一次立法會補選根本就不應該出現。之所以要進行補選,是因為特區政府「打茅波」,把幾名獲選議員的資格取消掉。這次補選可以說從一開始便是政府以不公義的手段製造出來的。
把六位議員的資格取消,令原本應該是要制衡政府的議會更容易受到操控。建制派就利用議會權力格局被扭曲了的時機,順勢修改了立法會的議事規則,令以後在議會內更難有效監察及制衡政府。
也不要忘記,2016年立法會選舉無論是投票人數及投票率都是紀錄。市民原本一片熱情,要透過自己手上的選票選擇代表自己的代議士,卻被政府改變戰果。選民沒有理由不感到憤怒,但也無可否認,市民原來的政治熱情也如同被潑了一盆大冷水。
就算是如此不合理地弄出一個補選來,政府還是繼續「打茅波」,先是對有意重奪被取消議席而參選的人士,運用選舉確認書先作出政治篩選。就連從來沒有說過港獨,也似未發表過任何激烈言論的周庭,選舉主任竟然也會以其政治聯繫及因這個聯繫而被賦予的政治標籤為理由,否決了參選資格。
過往很多擁有話語權的成年人,只管批評年輕人政治冷漠。但當年輕人願意出來發聲的時候,不少成年人卻倚恃自己的權力位置,不斷扼殺年輕人的聲音。這一次立法會補選,參選人當中已經差不多完全沒有在過去幾年積極參與政治的年輕一代的新銳政治人物了。因此,在剛過去這一兩個月,不少年輕人連談論這個選舉的興趣也不大了。政府一方面說要鼓勵年輕人多發聲,另一方面可能正是要令年輕一代在政治上失語收聲。
難免有人會問,以後在選舉中出來投票還有甚麼意義嗎?因為上述種種,無論這一次補選的結果是怎樣,都要繼續強烈譴責這個如此作為的政府。
過往立法會補選的投票率都會較低,這一次也不例外。但投票率比不足兩年前急速下跌了十多個百分點,或許這就是政府想達到的效果。面對選前氣氛冷淡,特首及一眾高官卻一反常態,在投票後沒有公開呼籲選民投票,這一種姿態已說明了政府心底裏的意圖。
正因為選民的熱情有被打擊而減退的迹象,建制派、特區政府及其背後的主子,就似是更着意要利用他們操控着的政治黑暗力量,意圖趁機取盡這次補選的好處。香港人應該都已經看得出,社會上早已經出現了一個在制度形式後面的黑色政治力量,代表着大阿哥在體制背後協調、組織、動員,也為被淨了身、被確認了為所謂「愛國愛港」陣營的各路人馬「明爭暗種」選票。
犬儒心態有利政府繼續打壓
這一次大好機會他們當然也不會輕易放過。在過去個多月所見,建制派重點參選人的宣傳,可說是鋪天蓋地,彷彿有用不盡的資源,也毋須理會參選經費的限制。有中資機構繼續一如既往,在補選臨近這一兩天向其員工發出電郵及短訊,明言建議他們票投「愛國愛港」候選人;繼續有老人院推着連投甚麼票也說不出的長者往票站投票;有愛字頭及類似的、甚或更卑劣的政治嘍囉繼續四出對泛民支持者及候選人痛罵。
在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補選出來的結果,從表面上看可以說是達到了政府的目的。即時的效果,是在四個被取消的議席中,建制派在補選中奪取了兩席。這起碼可以令政府在另外兩個被取消的議席補選之前,凝固了一連串政治打壓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冷卻了年輕一代的政治熱情,壓抑了他們在體制內發聲的機會;再者,如果可以令更多人對選舉及立法會不再寄予厚望,如果這一種犬儒心態及政治上的無力感延續下去,對政府未來的施政,包括廿三條立法及進一步壓縮香港人的政治空間也十分有利。政府的意圖長遠是否得逞,就要看大家了。
香港的非建制陣營如何在如斯局面下重整隊形,確實是當務之急。香港人又是否就此認命也是關鍵。一個以不公義的手段造成的補選,這一次確實造成了一個不公義的結果。但必須相信,「一時的勝負在於力,千古的成敗在於理」。站穩以民主為目標的立場,繼續保持對民主的信念,始終都是致勝於千里的關鍵。千萬不要因為一次不公義的選舉的挫敗而感到氣餒,未來仍需我們攜手積極面對。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