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其實很難,比賽就更難。我們平常看運動競技,多是集中看勝利與光輝,但深究比賽的真實,其實內裏是滿滿的挫敗。冠軍獎盃永遠只有一座,無數上場參戰者,落敗而歸才是絕大多數,甚至可以說,「輸」本來才是參加比賽的常態。
這種想法,在看學界比賽時尤其深刻。職業球星好歹也會有十年八年生涯,今年不行再拼明年,何況比賽對於他們是工作,就算落敗在金錢和其他方面也贏得補償;學生運動員每一個階段的比賽生涯短得多,而且往往要到高年級才夠成熟擔當正選代表,真正能上場爭奪勝利的機會,甚至可能一生只有一次。所以每有學界大賽,網上總看見仿如出自漫畫的打氣語:「不要留下遺憾!」不過大家心裏明白,比賽,落敗的遺憾還是居多。
既說學生運動是一種教育,那麼教導同學去面對挫敗,就是其中重要一環。執筆時我又再一次到台北觀賞HBL高中籃球(圖)決賽,除了現場觀戰,晚上也在旅店房間看電視上鋪天蓋地的報道。特別的是在第一天四強戰之後,我看到對落敗四隊(包括男女子)的採訪篇幅,絕不遜於出線球隊。我格外留意看的,是敗後教練和老師如何去輔導球員,怎樣教他們面對輸球的遺憾;還有是各球員家長一路以來如何在背後支持子女。這些球員們都是孩子,在做着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這是我們觀看光輝賽場時常常容易忘記的。
看見那一張張年輕而沮喪的臉,你很難不為他們感到可惜;但同時也深刻體會,正正是因為追逐勝利這麼困難,當失落時才會抱憾痛惜,在贏得時感受才會那麼珍貴甘美。
這個,就是人生。
文: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