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補選結果,港島候選人區諾軒謙稱今次選舉民主派只能算是慘勝,筆者以為仍是過於美化。此次補選結果,不能算得上一個勝字,說是慘敗似乎更為合適。
雖然早有保皇黨傳來的風聲說姚松炎很可能於九龍西落敗,但最終姚以2,000多票飲恨,對民主陣營來說絕對是警號。上一次民主派於地區直選之補選中落敗,要數到殖民地時期的1992年,新界西的港同盟吳明欽因血癌英年早逝,副主席何俊仁空降當區參選,結果以2,000多票敗予鄉事派地頭蟲鄧兆棠。九七後民主派之全港得票高踞六四黃金比例,近年變成了五五比四十,但今次選舉,民主派三區總計的選票連五成都不及,與保皇黨的四成三只有4%的些微差距。
保皇黨早於2012年乘民主派分裂,選舉部署混亂而在港島、九東、新西取得過半數議席。從此趨勢來看,保皇黨最遲於2024年便可從選票中超越民主派,到時民主運動前景勢必更加暗淡。
此次姚松炎敗因既有宏觀角度,亦有微觀角度。微觀角度要待各區票站統計出爐後,方可深入分析,然而姚松炎的10萬票,僅僅與2016年黃碧雲、毛孟靜、劉小麗相若,但譚國僑、黃毓民、游蕙禎合共的5萬多票,似乎未見投向姚松炎,相反鄭泳舜的得票比2016年的蔣麗芸、梁美芬合共還要多。不少本土派支持者選前明言要實行「焦土」,或許是姚之敗因,但長期以來比例代表制下民主派光譜越來越闊,加上政團間不斷內鬥,嫌隙日深,亦令要一名候選人能囊括從溫和民協到本土港獨的票源顯得困難。
議題性選民不及鐵票忠誠
擴闊光譜令民主派逐年總得票上升,但增長遠比不上保皇黨。保皇黨得益於強大的資源外,其暗藏於各個社區的衞星組織,長期與當地居民建立關係網,於選舉時便能化身為催票機器,令其能夠享有固若金湯之鐵票票倉。可惜民主派長年疏懶,習慣於用口號與政治議題發動群眾,未有認真落區與保皇黨爭奪陣地,而議題性選民遠不及鐵票忠誠,一旦投票率低,民主派便心知不妙。相比姚松炎,區、范二人皆是當區區議員,有多年地區工作經驗,或是比空降的姚佔優之原因之一。方國珊能夠拿下6萬票,亦足見民生議題絕對不容輕視。
民主派要痛定思痛,深切反省。第一是重點投放地區工作,將民主運動與社區結合。第二是進一步團結民主派。民主派擴闊光譜,有利吸引新增支持,而且也可分散政權打壓目標,然而民主派必須深思和而不同之真諦,避免再擴大分歧,方可建立協調之基礎,於選舉中也不會再因為名單過多而令對家漁人得利。
至於能否改變民主運動目前劣勢,最終還要視乎北京之對港政策。但此次補選打破了民主派多年直選票數過半的紀錄,實在是令所有民主派人士都要警覺的警鐘。
貝加爾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