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姚松炎團隊的文章,說他和核心團隊在地區工作不足致敗,姚松炎在官方專頁也表示要為選舉結果負責,如果這次落敗能夠讓泛民光譜中人反思策略、部署、以及日後更好地回應市民訴求,落敗就變得別具意義。
整合資源 加強溝通
一直以來,建制派最希望得到地區議席過半,總體議席超過三分之二,隨着新移民人口比例增加,建制派選舉資源日增下,目標不難達到。泛民政黨在司徒華去世以後一盤散沙,各自為政,致使本土派出現分裂泛民,自決派也不特別認同傳統泛民。但今次立法會選舉結果顯示,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大減,地區樁腳的威力依舊。姚松炎在多個基層區失去傳統泛民支持,反之對手雖然是富二代的公子哥兒,但是願意在地區扎根,也走訪不少地區搶票,一來一回自然出現今次讓泛民意外的結果。正如蔡子強所言,社交媒體也許能夠在比例代表制中,為候選人爭取到光譜近似的選民支持,但打一場補選,則需要全方位的選舉策略。泛民四席中失去兩席,理應好好檢討。
一、整合資源和人脈。不論是民協的地區實力,本土派的網上動員力,還是民主黨的堅實工作,都是時候找出領軍人全面整合。今次區諾軒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證,退出民主黨後依舊獲舊黨友支持,也有無數前輩站台,社交媒體也與本土派合作,即使知名度不足,依舊保住泛民底盤。
二、成立智庫、社企及泛民基金。往日打悲情牌,批評政府和嘲笑建制派可謂萬試萬靈,但來到今天,市民關注的是就業、房屋和經濟發展。與其只是打單一政治議題,不如學習建制成立有影響力和提出政策倡議的智庫、開辦社企服務市民和弱勢社群,以及成立跨政團泛民基金用於社運、工運和提倡公義平等的活動。如此下來,才不是因為政治和選舉需要才走在一起,而是平日在各類型大小事務上都互相支持和分享人脈和資源。
三、招募年輕人加入政團。本土派四分五裂,領袖退出政壇,年輕支持者頓失依靠,泛民政團應該找出途徑吸納這些年輕人並且轉化為支持者。不少年輕人支持本土派,並不是因為覺得香港獨立可行,而是希望擁抱和跟隨年輕點的政團。當他們不看報紙,連facebook也不多用之際,泛民政團是否應該想想如何在instagram、snapchat和網上討論區與他們交流呢?
四、尋找與中央溝通方式及建立新渠道。建制派在這場補選戰無疑打得比以前漂亮和更有系統,但是後段為求勝利,個別競選策略和做法實在不敢恭維,如果未來本地政壇繼續湧現低質建制,對香港發展不是好事。泛民一方面固然要堅守理念,但並不能夠與中央斷絕溝通和交流,反之應該與選民交代,公開透明展示與中央溝通的方式,談論的議題和提交了甚麼建議。在華人社會,協商還是最有效的方法,新加坡政府在這方面的工作就很值得泛民參考。一方面在內地投入資金,參與在內地城市建設和保持定期交流,但是在重要的外交和軍事議題上保持自身的靈活性和立場,在關鍵問題上謀來共識,創造雙贏,但又守得住自身的底線,更加把幾十萬中國新移民轉化為新加坡國民,這顯示政治上從來需要溝通。
泛民未來幾年的路不易走,但這未嘗不是重新出發的契機。
張景宜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