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答王偉雄教授 - 古德明

敬答王偉雄教授 - 古德明

拙欄論饒宗頤誤解蘇軾詩,意外引得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王偉雄教授珠玉,責我「引述饒教授文章馬虎,除了省略原文而不用省略號,甚至改動原文,將兩段文字『濃縮』為一小段」。其實我是按國學傳統引述饒文,賢者不識,是予罪也。
按我國古人引經據典,往往按文氣刪改。請看《貞觀政要》卷二魏徵之答太宗皇帝:「古人云:『未信而諫,則以為謗己;信而不諫,則謂之尸祿。』」那是引述《論語.子張》「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以及《禮記.表記》「近而不諫,則尸利也」。這樣徵引,古人不以為馬虎。至於省略號,割斷文氣,非不得已,我不會用。引文最重要的是不違原意。
而拙欄每篇不過五百餘字,王偉雄所述兩段饒文,論「天人互益」,共一百四十三字,照樣徵引,將無評述餘地。我於是改而參考中共《東南快報》二月七日悼饒文所引饒宗頤天人互益論:「我提天人互益,是以《易經》益卦為理論根據的。我們如果要大展鴻圖,不是光說說而已,而是要開展大作為,或許可以達到像蘇軾所說的『天人爭挽留』的境界。
我們要從古人文化裏學習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製造天人互益的環境。」我把這九十二字改寫為四十九字,請讀者看看有無乖違原意,引述是馬虎還是嚴肅:「我們要文化上有大作為,不斷靠近蘇軾所言『天人爭挽留』理想境界,就要從古人文化裏學習,不要天人互害,而要天人互益。」請留意:「不斷靠近……理想境界」八字,照錄饒宗頤《中國夢當有文化作為》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