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月中舉行總統大選,結果毫無懸念。根據各項民意調查,現任總統普京可輕取六成以上選票連任。一方面,除了可以理解自普京上台後,選舉威權主義逐步確立,選舉結果不會超出莫斯科預期外;另一方面,也可同時研讀俄羅斯自由派、公民社會在過去數年的發展,讓我們更全面理解本屆大選。
2008年,涅姆佐夫(Boris Nemtsov)創辦的右翼力量聯盟解散,俄羅斯反對派「組黨參政」的路走到盡頭,他們嘗試利用其他方式喚醒群眾。2011年杜馬選舉後,多個城市出現大規模示威,爭取公平選舉。當年,組織較為鬆散,但有星級政客加持的團結運動與人民自由黨積極協作參與示威的各個不同公民團體。英國學者韋德(David White)指這場示威為傳統政黨與公民社會提供了協作機會。自由派重量級人馬亦籌組俄羅斯反對派協作委員會,新老民主黨派、公民團體、左中右政團均參與其中。
委員會成立初期,曾令人寄予希望,甚至有人認為可爭取到80年代波蘭圓桌會議的成果。不過,經過多年的試驗,最終無功而還。2012年10月希姆基市長選舉,正正是反對派被視為最能有所作為的時期,由環保分子契里柯娃(Evgenia Chirikova)出選挑戰建制支持的沙哈洛夫(Oleg Shakhov)。委員會其他知名成員全力為她拉票,但契里柯娃最終敗選。
人民更在乎國家強盛
2013年莫斯科市長選舉,逐漸被俄羅斯人民熟悉但在本次總統大選「被DQ」的納瓦尼(Alexei Navalny)參選,取得27%選票,敗於剛好得到51%選票的普京親信蘇比雅寧。雖然未有勝出,但可以說是自由派在近年取得最令人振奮的成績。不過,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究竟納瓦尼的成功的原因又是甚麼?
曾經加入統一民主黨的納瓦尼沒有走舊有政客的路,而是透過博客、網絡短片批評不同官員的貪腐問題、政府效率低,他以這些單一議題,而非民主、自由等概念,組織群眾示威。近年,他捉緊俄羅斯人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與民主結合,吸引群眾支持。因此,我們不能簡單解讀他的成功為俄羅斯人民對民主的追求。
俄羅斯自由派經歷「組黨參政」、自由派與公民社會協作及納瓦尼成為反對派主力三個階段。過程間,亦由精英主導到民眾參與,那麼俄羅斯會發展出由下而上,特別是中產階級推動的民主嗎?
學者契班高娃(Elena Chebankova)提到,俄羅斯自由派傳統建基於彼德大帝的理念,在追求政經改革的同時,強調追求俄羅斯現代化與發展。對比西歐的自由派,「國家」的比重在俄羅斯人民心目中非常高。即使中產階級,他們更在乎是領袖能否維持國家強盛和穩定。俄羅斯研究學者高美加(Evgeny Gontmakher)與羅斯(Cameron Ross)就指出中產階級大多支持執政的統一俄羅斯,自由派並非他們的那杯茶。經濟發展帶來民主的規律,暫未在俄羅斯實現。納瓦尼人氣大增,但他主張結合民族主義、民主的運動會否違背民主自由的價值?假如他能夠上台,會否是另一位政治強人?將是我們繼續關注俄羅斯未來的重要議題。
http://Facebook.com/eurasianote
馮南樓
國際關係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