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儲備亦不能解決的問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何喜華) - 何喜華

萬億儲備亦不能解決的問題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何喜華) - 何喜華

俗語云:「金錢並非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財政預算案公佈政府儲備多近1.1萬億,連同外匯基金累積盈餘、不計及綜合賬目的政府基金結餘,以及房屋儲備金,政府可動用財儲逾2萬億,可見「冇錢用」已非問題。惟金錢非萬能,縱使有充足財富、又有長遠的公共政策規劃,仍有不少金錢不能解決的問題,需要當局及公眾共同面對。
要推行完善的公共政策,應對社會需要,無外乎人力、財力和土地資源。香港社會不缺錢,惟人力和土地資源極為短缺,以往數屆政府缺乏高瞻遠足人力規劃,導致推行政策時「冇人用」。
戰後嬰兒潮出生一群已屆暮齡,長者人口急增屬意料中事;惟退保制度、醫療、乃至安老服務供應嚴重短缺,趕不上人口需求。以醫療服務為例,過去政府未有大力推行基層醫療,積極減少長者患病和提高防病意識,醫療專業人力資源及醫院硬件亦不敷應用。本港醫生對人口比例偏低,每千名市民僅有不足兩名醫生,遠較已發展國家每千名市民有三名醫生為低。按照政府的醫護人力資源推算模型顯示,醫管局在2016年仍欠缺400名醫生工作,10年後更欠缺500名。人手供不應求的情況亦出現在護士等其他醫護專業,反映人力資源未能應付增長中的醫療需求。醫護每日疲於奔命服務病患,每當流感高峯期更百上加斤,醫院病房病床已加超負荷至120%,試問又何以確保服務質量?當局近年承諾增加培訓醫療專業學額,惟培訓醫科生動輒五至七年,專科醫生更要長達十數載,如今醫療服務需求已迫在眉睫,遠水救不了近火,公眾更應認真思考是否增加聘用海外合資格醫生?

人力、土地資源不足

回歸以前,曾在英聯邦地區(例如:英國、澳洲、新西蘭等)接受醫科培訓的醫生,均可回港執業。回歸後所有海外醫生均需要在港通過執業試;加上近年醫管局在招聘海外醫生的條件上欠缺吸引力,申請來港執業的醫護人員少之又少。可以預期的是,涉及輸入海外人力資源定必引來本地業界反對聲音,但面對每天卧病在床、急需接受適切治療的病人,以及工作壓力早已不勝負荷的前線醫護而言,當局和業界應否以大局為重,增加海外醫護人手解燃眉之急?
除醫療服務外,長者晚年亦需要全面照顧。香港地少人多,礙於居住環境狹小和照顧的壓力,絕大部份家庭均將體弱長者送至安老院舍。奈何安老院舍人手極為緊張,多年來照顧員人手均嚴重短缺,縱使當局與業界推行培訓計劃,鼓勵青年加入安老服務行列,由於院舍服務工作量高且強度極大,實非一般人能長期參與。加上院舍人手極為不足,一位照顧員甚至需同時服務二三十名卧床長者,服務質量可想而知。假若本地前線人員待遇改善,勞工仍舊供不應求,輸入外地勞工會否是另一出路?事實上,長者普遍不願於安老院度過餘生,他們大多希望在熟悉社區中生活,早前安老事務委員會提及未來或可建議為獨居社區長者提供聘用外傭資助,公眾能否接受海外傭工照顧長者?
推行政策固然需要人力資源配合,但充足的土地供應亦極為重要。過去二十多年,香港已未有大力增加土地儲備,土地供應極為緊張。早年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研究文件中,估算本港未來至少欠缺1,200公頃土地,本港將缺乏土地發展經濟、興建房屋或設立更多公共設施,受害的自是大眾。當局列出十多項土地供應選項,並於本年3至4月諮詢公眾,相信勢必引來各方人士,包括地區團體或環保人士反對。社會發展對土地需求殷切,大眾能否摒棄分歧,為應付社會需要上下一心、做到寸土必爭?不然,就是庫房有更多的財富,在人力和土地資源嚴重短缺下,受害的仍只是蝸居劏房板房家庭、急需治療的市民、希望獲得社區照顧的長者……

何喜華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