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奢望政府財政預算案會帶來驚喜,但也沒有想到在近1,400億元龐大盈餘之下,新一份預算案竟然會繼續一如既往,財政司長繼續只甘於扮演一個賬房先生的角色。
財政司長在其演辭的第47段說,「非常認同」行政長官提出「新一屆政府的理財新哲學」。但究竟新在哪裏?原來說來說去,還只是兩點,就是要「善用盈餘,為香港投資」及「為民紓困」。只要回顧一下過去多年的財政預算案或施政報告,這兩句話有哪一年不講?講了這麼多年,特區政府為香港人投資了一個怎麼樣的未來?所謂「為民紓困」,除了那一些例牌的派糖外,又有甚麼有看頭的新點子?不要再向香港人開這種低水平的玩笑。
政府如果決定不順應市民的期望派錢,但在千多億元盈餘的情況下,也應該有個合理一點的說法,令市民相信,政府會善用多出來的過千億財富,令市民長遠得益,令一些長期沒有處理好的問題有機會見到曙光。但從頭到尾重看一次財政預算案,就是看不到所謂理財新哲學對這一點有任何着墨,只是重拾前人的牙慧而已。
政府的財政政策,本質是十分重要的政策工具,為民紓困及投資未來是應有之義。除此之外,如何利用政府可以調動的公共資源來解決社會問題,為長遠需要作出籌劃,及透過政府的資源分配來紓緩社會出現的矛盾及不均,都是預算案不該迴避的課題。這一份預算案能夠滿足這些期望嗎?政府不派錢,但有善加運用巨額的盈餘來處理一些過去不斷重提的老問題嗎?
出現如此龐大的意外盈餘,把部份回饋社會無可厚非,包括向基層市民派糖、向納稅人退回部份稅款。但既然司長也指出意料之外的大額盈餘不保證年年出現,那政府就算要派糖,也不應該削弱香港長遠的財政基礎。退稅不是不可以,但減稅便是一個重要的政策轉變,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政府不應因今年盈餘多了,便把往後稅務收入的穩定性都押上去。利得稅及入息稅是政府最主要的兩個稅收項目,是否過度倚賴這些稅種,又是否應該開拓新的稅項,這些問題都可以討論,政府也多次提出這些說法,又警告說香港長遠有結構性財赤風險。既然如此,削減入息稅便是一個十分重大的政策轉變。隨着通脹及收入水平的整體上升,把稅階適度擴闊還算合理。但把每一級的稅率都削減,便實質上是一個減稅措施了,而且這一種稅務承擔的寬減並非一次過。這算是甚麼理財哲學?
貿然減稅自相矛盾
新政府上任不足一年,把利得稅分為兩級,對不少企業已經是一個實質的減稅。現在連入息稅也作出實質的削減,政府財政收入的基礎不但沒有擴闊,而且進一步收窄,這對香港長遠的財政健全有甚麼好處?這與今年盈餘多了過千億又有甚麼直接關係?
如果政府沒有利用多出來的收入對長遠的民生需要及問題作承擔,只願意派糖。那政府又憑甚麼因為出現了不能保證年年都有的大額盈餘而削弱自身的財政基礎?這一種做法不是很矛盾,也有違公共理財的應有原則嗎?以後政府又憑甚麼說因為有可能出現結構性的財政赤字,而要研究擴闊稅基或開徵新的稅種?
由不斷迴避政府的政策責任,到只知有錢便派糖,甚至可以說是派糖成癖,完全失去了政策的想像力。這不是甚麼理財哲學上的新或舊問題,而是政府在財政政策上的苟且及懶惰。所謂理財新哲學也只能淪為舊瓶舊酒。很多以前不斷重提的問題,看來以後還是不斷要說下去。莫說這一次因為派糖措施的粗疏而不能做到雨露均霑,香港人就算一時有糖可吃,還是要有心理準備,以後還是要繼續承擔因為政府短視及不作為而造成的長遠苦果。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