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香港護士協會在報章刊登廣告聲明,題為:「致全港市民:無奈,關心!」什麼無奈,想誰最關心,不問自明,走一趟公立醫院,不必掛急診門診,探個病就一覽無遺。
聲明指「公立醫院護士人手不足,病房長期爆滿,護士和病人比例嚴重失衡。」沒有聲明是一個對幾多個病人,但數字是死的,到過公立醫院探病有眼見,護士一臉匆忙的樣子,人潮湧湧的陣勢,我是個探病的過客,多逗留一刻也如坐針毯,應該是站,即使有椅子也沒空間放置;我非病人,即使是病人,也沒有如護士般長期留在這樣的環境工作。
有次看見一個很兇的,似是護士長級數講話語氣似呼喝,同行者有微言,說這樣會增加病人心理負擔。我說護士工作環境如此,沒染上細菌病毒,本身也跟病人同病相憐了,我見過兼職私人補習的,一兩個頑劣學生就讓他脾氣越來越躁,平日講話聲線也越發尖銳,那位護士長變這樣,相信也不是一天兩天就煉成的。每有醫護出錯事件,固然必須追究查證,該譴責的譴責,但將心比己,這真是個高度厭惡性行業,心力交疲之下,個人出錯,也同時是社會的錯。
錯在哪?聲明說「政府一直利用護士專業精神,藉此加床不加人……」其實不必細讀下去,情況眾所週知,只是不知原來護協過去兩年,同樣發出過這樣的公開信,年復一年,要求行政長官正視問題所在,要求增加人手、資源,以免公立醫院在流感高峰期淪陷。淪陷何止於高峰期?人手短缺,即使培訓來得及,也追不上病人的增長速度,這也不是錢就能解決的問題,增加預算,但新增人口也同樣有得算,每天一百五十新移民,每年出一次聲明無奈,又增加了五萬四千七百五十人,十年是五十四萬七千五百,投放多少資源多少人手都是個無底洞。
「長貧難顧」,香港年年盈餘超乎預期,政府很富有,但窮盡力量也不可能應付每日百五移民基本所需,醫護界如是,居住與教育亦復如是。那天阿前任發展局局長表示來年會有兩萬個單位落成,兩萬?每年卻有五萬四千新居民,住哪?於是就苦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