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政改欺世 機構改革抗藥性強 - 李平

蘋論︰
政改欺世 機構改革抗藥性強 - 李平

中共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後,當局隨即發動海內外宣傳機器,把方案包裝為習近平的「大政改」方案,與新華社早前的萬字報道〈譜寫新時代改革新篇章〉相呼應,正謀劃終身執政的習近平儼然成了中國深化改革的總設計師。雖然今次機構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但40年來每逢政府換屆都推行機構改革,已產生嚴重的惰性、抗藥性,而且,把機構改革稱之為政改,一如2015年香港被否決的政改方案一樣,是欺世之談。

戴高帽吹捧改革 轉移輿論批判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共中央竟決定修憲,廢除國家主席「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的憲法條文,如此倒行逆施引發海內外炮轟,尋求終身執政的習近平因此被稱為「袁二」(袁世凱2.0)。這也有把他與北韓領導人「金三」(金正恩)相提並論之意。當局一面責令解放軍、武警表態擁護修憲,營造終身制得到軍方支持、不會有當年蔡鍔發動討袁護國戰爭之虞的印象,另一面更落力宣傳習近平的改革者形象,以紓緩國際社會的質疑。
去年11月,新華社曾發長文給習近平戴上8頂高帽:新時代的領路人、開創性的領導人、偉大鬥爭中形成的黨的核心、為人民謀幸福的勤務員、有擔當的國家改革發展戰略家、重塑軍隊和國防的統帥、國際舞台上的大國領袖、新時代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上月,新華社又發萬字長文,宣揚習近平主政後親任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審議通過365個重要改革文件,展現了「非凡的政治勇氣、深厚的人民情懷、深邃的歷史眼光、寬廣的國際視野、科學的辯證思維、強烈的創新精神」。
然而,廢除國家主席任期限制,只讓外界看到習近平「非凡的政治勇氣」,哪有「新時代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的風采?哪有「強烈的創新精神」?習近平選擇在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顯然有意讓人聯想到1978年開啟中國改革開放大幕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此轉移輿論對修憲的關注和批判。

只改變統治姿勢 不涉人民授權

官方尚未公佈機構改革方案,但廣泛流傳的版本都顯示,今次改革與40年來歷屆政府推行的機構改革相比,只是量變而非質變,主旨都是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辦事效率、提升黨的領導水平。港人較關注台辦、港澳辦的合併,坊間有兩個版本,一是合併為國務院台港澳辦,二是併入新成立的國家統一和民族事務部。無論何種合併方式,顯然都不是政制改革,而是着重提升機構職能,即要加強統一台灣、全面管治港澳的政策統籌及實施。習近平想在中共黨史上媲美建政的毛澤東、收回港澳主權的鄧小平,必然要在台灣問題上動腦筋。
40年來,黨政機構的分分合合,並不涉及權力來源,只是管治架構的改革,並非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共近年強調要依法治國,但從不放棄一黨專政,今次修憲更像文革憲法一樣,把「中國共產黨領導」寫入憲法條文。因此,黨政機構的改革,一來是改變下騎在人民頭上的姿勢,二來是強化黨的領導,並提升效忠終身領導人的效率。
40年來8次機構改革所產生的抗藥性,令改革的效能每次都在遞減。而且,把機構改革吹捧成政改,一如把經篩選的特首選舉當香港普選一樣,是中共自欺欺人的統治手法。中共不實行民主選舉,權力不經人民授予、不接受人民監察,就不可能擺脫執政合法性危機,如今變本加厲,還要恢復終身制,只會激化中共權貴集團的暗鬥,不見得可以改變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局面。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