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海報、紅吊燈和綠窗框,這間在金魚街新開的車仔麵店,以六十年代香港做主題。除了裝修,食物也是昔日的味道。半開放廚房,可以看到一盤盤的車仔麵餸。
負責食品監督的司徒希師傅,小時候幫開車仔麵檔的爸爸開檔。「六十年代開始有車仔麵,自我懂事時的記憶是一元一個麵。現在我們有三十多個餸,以前嘛,只有七個餸!」車仔麵看起來簡單,但每樣餸的預備卻不簡單,單是豬腸,便已經是一樣非常多工序的食材,這兒用的豬腸是新鮮貨,更有專門負責清洗的女工去處理。連洗加燜煮的過程,那個豬腸要花上兩個多小時去完成。司徒師傅夾起一條豬腸:「看到嗎?豬腸『起皺』的,這是新鮮的表現,急凍貨不會起皺。」車仔麵湯底是昔日傳統風味,以豬骨、魚鰾和豬油渣熬兩小時而成,魚鰾的作用是令湯更鮮美卻不過濃,方便客人澆上牛腩汁或豬腸汁來提味。
除了一般油麵,更值得一試的是自家手打米線,比一般米線幼身 ,質感更加爽滑。飲品方面則比較多元化,有新口味有抹茶涼粉紅豆冰,亦有鮮菠蘿做的菠蘿冰。店內除了懷舊漫畫和小說,遲些更會有本地收藏家的珍藏展出,都算對保護本地文化有心。
車仔の家
旺角通菜街187號地舖
採訪:謝翠玲
攝影: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