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敝友吳月寧舉家移居英國曼徹斯特市,年底回港小遊,說英國物價比香港便宜得多。最近,他還在《大紀元》專欄細說詳情。
他說,在曼徹斯特,牛奶、火腿、雞蛋、麵條、罐頭以至牙膏、清潔劑等日常食品用品,價錢比香港低五至七成,例如牛奶二點三公升賣一鎊,大米十公斤賣四點五鎊,而香港牛奶賣二十多元一公升,大米賣一百多元十公斤。英國的物價還包括銷售稅。英國食品質素也遠比香港有保證。英國的平均工資是每月二千三百多鎊,比香港的一萬五千元高近一倍。
香港物價奇高,應不只是當局高地價政策的結果。香港向來是中外貨品匯聚地,港英時代享「購物天堂」美譽,市場以物美價廉見稱。但是,過去十多年,無論是美元匯率大挫,歐元匯率大挫,還是人民幣匯率大挫,來自美國、歐盟、大陸的食品、日用品等,價錢就是不斷上升。兩大超級市場會同時把物價提高,而且價錢永遠是「不謀而合」,合得連一毛錢差異都沒有。其他零售商當然不呆,爭相以兩大超市價格為指標,步亦步,趨亦趨。香港二零一二年成立了個所謂競爭委員會,據說負責反壟斷,但委員會上下除了坐收薪水,不知做過什麼。
香港房地產以及百物價格有升無已,工資則比一九九七年前或不升反減。這一定就是中共駐港辦公室主任王志民鼓吹的「新型政商親密清廉關係」。難怪香港貧民人數駸駸超越一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