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哲學破公共開支慣例 佔GDP21%

新哲學破公共開支慣例 佔GDP21%

【2018-19財政預算案 推理財新哲學】
【本報訊】在新一屆政府首份財政預算案中,陳茂波全面緊跟特首林鄭月娥的「理財新哲學」。除增加經常開支,打破過去公共開支不超過本地生產總值(GDP)20%準則外,他提出七大策略,更以積極有為、投資未來先行,而歷任司長視為金科玉律的審慎理財只排最尾。政府消息人士稱,政府希望藉此加大經濟容量,強調無意改變「小政府、大巿場」。
記者:林俊謙

陳茂波昨出席記招解釋預算案措施。夏家朗攝

陳茂波昨公佈財政預算案,開宗明義表態非常認同特首林鄭月娥的「理財新哲學」,包括要採取前瞻性與策略性的理財方針,善用盈餘,為香港投資和為巿民紓困,制訂公共財政政策時力求創新、快速有效回應社會訴求,為未來發展早佔先機。
陳茂波又在預算案中提出他的七大理財策略,包括積極有為、投資未來、關愛共享等,而以往財政司司長視為金科玉律的審慎理財,維持穩健財政儲備,只排在第7位。而他亦一改包括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內的歷任財政司司長嚴控開支做法,在預算中先打破過去公共開支一般不超過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二十的預算準則,宣佈2018至19年度,公共開支的比例會略高於GDP的21%,增加政府經常開支428億,而他預測明年財政狀況,亦與以往財政司司長傾向保守估算不同,預測下個財政年度會有466億盈餘。

消息指要加大經濟容量

至於曾俊華年代提及的結構性財赤,陳在預算案中亦未有提及。政府消息人士解釋,當年政府估算可能出現結構性財赤,主要建基於人口老化及本港與外圍經濟狀況,但經濟情況是不斷變化,而近年全球經濟狀況向好,香港經濟情況亦相當不錯,所以政府預期未來幾年均會有盈餘,但承認有關估算未有計算美國可能加息引發資金流出等因素。
政府消息人士形容,過去政府公共開支高於GDP的20%,均發生在經濟較差年份,今次公共開支在經濟環境良好下仍然偏高,是「理財新哲學」一部份,反映政府大膽用錢投資未來,希望可以藉此加大香港經濟容量,又強調政府並無因此改變「小政府、大巿場」既有方向。至於社會有意見認為政府應研究開徵銷售稅,政府消息人士稱,目前經濟情況好,政府財政穩健,而且新政府剛上場,需要平和氣氛推動各項施政措施,盡快取得成果,而銷售稅是有爭議稅項,政治上「搞唔掂」,所以政府現時無必要推動。
陳茂波昨日記者會上,被問到「理財新哲學」的新穎之處時,除了重申預算案的7點政策內容,又指今屆政府着重錢要用得其所,比較針對性向有需要人士提供支援。不過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涂謹申批評,預算案的「理財新哲學」並無任何新穎之處,明顯未能做到關愛共享,未有對弱勢社群多加扶持,兼顧各階層利益,做法並不公道,「月薪萬幾蚊嗰啲香港人、最低工資嗰班人,根本乜都分享唔到,點解政府要漏低咗呢班人?」

我有嘢講

綜援人士韓女士:「派2,000蚊畀基層學生只係短暫幫到手,交學費幾堂就冇咗,長遠幫唔到,好似畀啖水你飲,未至於渴死,我哋仔女已經輸喺起跑線,希望每年都有定額資助下窮學生補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