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政府首份預算案昨日由財政司長陳茂波公佈,一如所料庫房水浸加劇,今年度盈餘料達1,380億元,較去年他原先預計的163億,竟多出1,217億元,創歷年新高,低估程度也是歷來最離譜。雖然陳茂波聲稱將近四成盈餘「與民共享」,包括退稅、綜援生果金出「三糧」、基層學生每人津貼2,000元等各階層雨露均沾的派糖措施,但被指7年前做議員時有份要求曾俊華全民各派6,000元的陳茂波,現在則以「唔係我所信」為由,拒絕順應全民派錢訴求。
措施無新意 生活無改善
林鄭政府拒絕全民派錢不令人意外,所持理據也可以想像。但今年預算案有趣的,反而是社會上為甚麼有特別多、特別強烈的聲音要求派錢?他們當中不單包括向來信奉大市場、小政府的人,他們向來認為市民和企業比官僚更能發揮資源效益,自然要求坐擁萬億儲備的政府還富於民,但現在是連當年鬧爆曾俊華派6,000元的人,也轉軚認同不如索性全民派錢。
過去反對派錢的,是因為他們認為政府應透過稅收、社會福利等,重新分配財富資源,幫助弱勢,協助上流,改善市民生活;也應該利用公帑投資規劃,解決社會的結構性長遠問題。但這些年來,一年一度的預算案雖然傳媒例必大篇幅報道,但已成為最令人懨悶的新聞之一,因為盈餘例必低估,庫房長期水浸,每年焦點不外乎派甚麼糖、派多少以及哪些階層受惠,再加上推行一些新措施,成立幾個新基金,諸如此類,卻不是空洞無物就是細眉細眼,年年如是燒煙花,事後市民不覺生活明顯改善,人口老化、醫療系統等問題又不見任何長遠對策或具體承擔。
結果是,市民眼見社會環境越來越差,土地問題繼續是問題,樓價持續高企不下。巨額公帑都花在高鐵、港珠澳大橋等迎合中央國策的天價大白象工程,還要不斷超支,隨之而來的一地兩檢更索性來個一言九鼎的大石砸死蟹。民無信不立,沒有民意授權的特首領導的政府原本已沒有認受性,開口「一帶一路」埋口「大灣區」的政策多少是以香港利益出發、惠及港人是一大問號,有些可能是為表「政治正確」,例如連廉署也要協助「一帶一路」國家反貪,有些則令人質疑最後受益的是內地的資金。
500億搞創科益科技園
例如,昨日的預算案宣佈預留500億元搞創新科技產業,最直接「受惠」的卻是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任主席的科技園公司。500億元公帑當中,直接向科技園撥款的有100億,另向科技園屬下公司管理的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項目預留200億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由科技園成立的附屬公司管理,負責上蓋建設及營運等,10名董事局成員中,4人由港方提名,3人由深方提名,有關公司全資由科技園持有。
轉軚支持派錢的人增加了,歸根究柢原因有二。第一,是因為對政府失去信任,失去期望,不但不期望這政府會透過公共財政改善市民生活,解決社會問題,更基本上不相信現政府會以香港人的利益出發,反而高度懷疑其政策措施、投資規劃是為了迎合中央,甚至會損害香港的利益。第二,普選無期,法治受損、議會失守,學術、言論自由倒退,甚至公然以DQ剝奪選舉權,香港將來變成怎樣真的不敢想像,還談甚麼「投資未來」,不如現在回水最實際。
周一至周六刊出
林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