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首林鄭月娥去年競選時已承諾會有理財新哲學,不過不少立法會議員直言,看不到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為本屆政府制訂的首份預算案有任何新哲學可言。身兼行會成員的新民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更警告,巨額盈餘是依靠股樓皆旺的印花稅及賣地收入,但兩者收入極為波動,但政府卻大增開支,將對未來構成危險。
林鄭由去年拋出她的「理財新哲學」開始,具體措施只是派錢,如增加教育經常性撥款50億元、以及實施兩級制利得稅。陳茂波昨公佈的預算案,進一步揭示林鄭政府的「新哲學」,包括透過擴闊稅階、修改稅率減稅,但議員卻未感有何新意。
葉劉淑儀指,1,380億元盈餘,大部份均來自土地來源和印花稅的非經常收入,「今年龐大盈餘係唔正常,唔健康,甚至係唔可以持續」,但在全球經濟在縮表和加息等隱憂下,流入香港的資金大有機會流走,但預算案將大幅增加開支,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超越兩成,「如果盈餘唔穩定,經常性開支不斷增加,係值得關注……係好危險」。
張超雄斥無扭轉貧富懸殊
葉太指,曾俊華和陳茂波面對大量盈餘,手法「清一色」是一次過向中產退稅免差餉、向基層各項津貼「出三糧」等派糖措施,並向個別界別派錢,難言有何理財新哲學:「睇唔到有乜特別嘅新思維……政府都係有錢就派,我唔覺有新哲學。」
工黨張超雄批評,林鄭說有理財新哲學、新思維,但此預算案卻一如以往,只是「還富於富」,因為一次性紓困措施,不滿這種「八成派中產,兩成派基層」財富再分配手法,「睇唔到今次預算案係點樣扭轉貧富懸殊嘅問題」。社福界議員邵家臻更形容,所謂理財新哲學,「個新其實係辛苦個辛,係令到啲人更辛苦」,批評政府只透過非經常性開支回應社會問題,但對增加經常性開支無大舉動,證明政府面對社會問題,只繼續「有(盈餘)就搞,冇就唔搞」的一貫方針。公民黨認為今次大部份撥款屬一次性,經常性開支無大增,顯示政府對民生的承擔不足。
■記者姚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