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病政府的500億冤枉錢(公共政策顧問 李兆富) - 李兆富

富貴病政府的500億冤枉錢
(公共政策顧問 李兆富) - 李兆富

「香港作為細小經濟體,不能閉門造車,故步自封,即使努力亦要找對方向,當社會有問題要解決時,不是『掟錢落去』就可以。」財政司司長在公佈預算案後如是說。
坦白講,我不認為這份預算案是零分。我厭倦這種過份簡化的論述,彷彿整個城市的人,永遠都活在填鴨式教育的陰影之下。財政預算案,不是交功課。不,更正確地說,用交功課的心態去做財政預算案,才是最大的錯誤。畢竟,那種工廠流水作業教育的制度下,每條問題都有標準答案,答中了,就得分。現實世界沒有標準答案,財政預算案也沒有標準答案。
香港的政制設計,缺乏有效處理利益和政治矛盾的場所,行政機關的存在只有兩種模式:一,強權高壓,說得好聽點就是積極有為;二,積極不干預。所謂的積極有為,又或者政府充當促進者角色的說法,是不穩定的狀態,最終都只會由不干預走到事事都管。

尋租者尸位素餐

坦白講,香港走向大政府的路,快要半個世紀了,所謂的最自由經濟代表,只是自欺欺人的假象。任何一個大政府之下的市場經濟,必然會有政策尋租者,而且這些尋租者當中,有不少都是尸位素餐但又不勞而獲的殭屍機構。它們的存在,不只剝削別人勞動成果,亦同時敗壞一時一地的道德標準。
明白問題所在的讀者,就知道以上所指究竟是哪些機構。在這個城市具規模,每年數以十億元計地斂財的殭屍機構,幾乎兩隻手數不完;中、小型的,每年袋袋平安三幾億的,更是不計其數。但我不打算逐一去點名,畢竟問題出於社會風氣,總是覺得政府無論是否有能力,都要慷他人之慨,做些門面工夫。
假如只是粉飾太平,又或者是人有我有,花些少錢,大家都是隻眼開,隻眼閉。可是,利益輸送的金額越來越誇張,越來越令人感到社會不公義。今年財政預算案,預留500億支援創科,除了少數既得利益者,我實在想不到有甚麼人會受惠。
有能力做創新科研的企業,在今時今日的市場上,根本不愁資金。說得難聽一點,再白癡無謂的概念,都有可能在市場上集資,究竟那預留的500億,會花得多冤枉?網上見到獅子山學會的白仲祺說:「退稅,即係攞番被抽多咗嘅稅,每人得3萬;整條next-gen磁能線,或者咖啡機,隨時可分500億。」
不是要訕笑別人的失敗,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和市場經濟,是在不斷的失敗當中尋找方向。可是以500億公帑鼓勵失敗,不是慈悲,更不是甚麼理財哲學,而是害社會不思長進。用財政司司長自己的話語:「社會有問題要解決時,不是『掟錢落去』就可以解決。」
尋租者氾濫,公私不分不務正業一事無成,又食又拎圍威喂,令越來越多普羅百姓覺得,與其由一小撮人收割多數利益,不如通派每人幾千一萬更划算。因為這種「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邏輯,今年要求通派的音量,明顯更強大。從前的所謂派糖,多多也不夠,因為「通派消滅N無」。只要政府一日有錢,通派之聲,只會越來越盛。
可能,真的要等到出現財赤,香港才可以擺脫「窮得只剩下錢」的富貴病。在那一天出現之前,政府眼中所有錢解決得到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但歷史的教訓是,用錢來換取政治合理性,最終在千金散盡之後也會消失殆盡,曾經得過好處受過恩惠的既得利益者,屆時將會最窮兇極惡地反咬餵哺者的手。

李兆富
公共政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