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勤奮讀者,每日把我的專欄貼在微博與眾同樂,風雨不改四季長春,多得她努力不懈默默耕耘,被毛尖狠批「天天都黃」的殖民地餘渣得以暢行無阻污染大江南北之清新空氣。前天發來一短信,說拙文題目《太歲頭上動土》觸犯新浪禁忌,忙於焚香沐浴迎迓北京京劇院的戲迷心裏只有于魁智,接到噩耗一頭霧水,經過解釋才恍然大悟:轟轟烈烈修憲期間,敏感詞鋪天蓋地,不但「登基」、「維尼」和「元年」等等慘遭刪除,無傷大雅的安全套廣告「幹兩次是不夠的」亦難逃封殺命運,盡職的偵察員眼看四面心細如塵,連南方一介九流稿匠也不放過,風馬牛不相及的字句毅然對號入座,受寵若驚之餘,簡直想發起簽名運動,把該位小秘書推薦去美國聯邦調查局做密探。
不過,這樣疑神疑鬼無風起浪,聽見什麼都一口咬定話中有話,譬如滿朝文武雙膝下跪歡呼「萬歲萬萬歲」,你卻懷疑人家暗嘲領導人隻手遮天回到唐宋元明清,長此以往有危害健康之弊,輕則失眠重則不舉,嗰陣時超級偉哥都幫你唔到,除咗物盡其用淨身當太監別無出路。這晚看戲穿了件舊汗衫,小朋友無視布料底下性感肉體,只諮詢胸前設計是什麼東東,哈,真是無巧不成書:那是上世紀初法國詩人Alcanter de Brahm提倡的「譏諷號」,可惜未曾如問號感嘆號一般飛入尋常百姓家,九十年代被成衣女皇B女士挖番出嚟循環再生,不但成了in-house雜誌標誌,也印在tee恤作裝飾圖騰。風聲鶴唳的時候,我建議讓這個標點符號發揚光大,以免郁下就冤枉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