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派錢的謬誤(執業律師 任建峰) - 任建峰

全民派錢的謬誤
(執業律師 任建峰) - 任建峰

政府剛剛公佈了其年度財政預算案。我相信,財政預算案的各項具體措施的好與壞已有亦將會有不少人評論,我暫不多說了。
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政府今年沒有再次走上全民派錢的路。近期,不少從政者都呼籲政府以全民派錢6,000元形式來使用政府上年龐大的財政盈餘。這種說法在社交媒體上亦好像受到跨光譜的網民支持。不過,無論從民生、公共財政或政治層面上,我都對此有極大保留。
在民生層面上,政府有稅收或其他收入的其中一個大理由,就是把社會的財富、資源分配給社會各個不同階層,特別是弱勢社群。由收入較高的人士取得的稅收,理應透過現金津貼或民生開支分配給有需要人士。就着如何才能達到這種較均衡分配,這是大家應該積極討論及與政府商榷的問題。但如果政府決定每人不論貧富地派6,000元,這根本就做不到較均衡地分配資源,因為其性質上只是累退性極強的負人頭稅(negative poll tax)。
從公共財政角度來說,在現時香港的結構性公共財政狀況下,把盈餘以全民派錢方式「回水」根本就是不適合。我知道,這句話在盈餘充沛時說好像有點怪。就此,近年政府財政盈餘的實質與預測的確落差很大、實質往往遠超於預期。

港府財政易受經濟波動影響

不過,政府的預測是建基於一些經濟增長預測的假設,而實質的經濟增長數字其實不是高預測數字很多,但就已經足以令實質盈餘大增。這意味着甚麼?就是我們的稅務周期性十分強,所以收入的潛在波動性亦相對地大。既然如此,政府在處理比預期中大的盈餘要分外小心,因為只要經濟增長稍為轉壞,大盈餘很快就可以變成大赤字、過往的盈餘就需要拿出來「救火」。除非政府的收入基礎能夠改革到令其潛在波動性減低,否則把盈餘全民派錢那樣散掉是不可行的。
至於政治層面,過往支持全民派錢的都是一些較民粹的建制派議員。製造鼓吹這種民粹氣氛對社會一點好處都沒有,大家看看由民粹引發的英國脫歐就會明白了。但令我驚訝的是,今年連有些民主派議員與政見上非建制的網絡意見領袖都以「既然政府信不過,不如要求『回水』好過」的姿態,要求政府全民派錢。
我真的不明白這種邏輯。如果我們覺得政府理財不當,我們應該去繼續積極爭取與施壓、要政府做好一點,而不是消極、玉石俱焚地說「不理了,『回水』算吧」。倘若日常政策都那樣消極及短視,公眾又怎能相信要求全民派錢的議員在更大是大非的爭取民主議題上能堅定得來不衝動、不鹵莽、能沉住氣行漫長的路?
所以,與其只顧會否全民派錢,不如仔細地就政府的收入與開支選擇(而大家亦不應只顧甚麼海洋公園免費入場票)商榷好過吧。
*以上是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他所屬的律師行或團體。

任建峰
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