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影印機是人手操作的高科技,現時大部份影印機插入八達通便可自動影印,但香港樹仁大學的影印房內卻仍有一位滿頭斑白的「影帝」。82歲的張叔是校內明星,默默為校園師生影印32年,近廿年前已屆退休年紀卻不退休,全因樹仁多次挽留,「樹仁是我第二個家,從上海來到香港,多年來不是在家就是在學校」。
張叔原名張吉華,是典型老派「文青」,至今仍只用算盤計數,說話溫文,字體秀麗,滿口上海話鄉音,記者唯一一句不需繙譯而聽懂的,就是他說到與已故首任校長的情誼,「我很捨不得他」,說時一度雙眼通紅。
「一份工,一係不做,一做就要做到老」,張叔是樹仁歷來第二位服務時間最長的員工,他和太太於文化大革命後從上海來港,原於上海新華印刷廠工作,38歲來港後在《工商日報》做印刷,1984年日報停刊後,他到當時尚未正名的香港樹仁學院求職,創校校長鍾期榮問張叔懂得做甚麼工作,張叔答印刷,便由1985年起成為樹仁的影印專員。
「我在這裏32年都沒出過差錯」,當日的樹仁學院已正名為樹仁大學,影印機由手動及只能單面影印到今天可自動雙面影印,影印紙張由黃色草紙轉為雪白A4紙,每張影印費亦由2毫加至3毫,唯一不變的是他仍讓學生自行寫影印銀碼在一叠用了逾30年的發黃草紙上,「學生寫幾多錢我就收幾多錢,他們不會騙少少錢,就算沒有付錢,也不是有心的,試過有學生趕去上堂,忘記帶錢,我也讓他走」。張叔疼愛學生,即使現時影印機自動化,他間中讓學生自行影印,也擔心他們㩒錯份數,「我不放心,印多了,他們要付多點錢」。
32年來遇到的學生太多,「一個都記不起了」,學生卻牢牢記着這位「影帝」,畢業亦會找張叔拍照留念,更常常送他小禮物,連聖誕卡也有一大袋。
談起鍾校長往事哽咽
「你對學生很重要」,老一輩重情,鍾校長說的一句話,他一直記在心中。張叔每逢說起與校長的故事便飲泣,「還記得當時入職不久,銀包丟失了,裏面的二千元不見了,校長知道後,說我丟失半個月工資不是小事,私人拿了二千元給我,這樣的校長走遍天下都找不到」。
張叔年紀大,兒孫滿堂,早已多次嚷着想退休,但都被鍾校長挽留,「當時我就決定一世留在學校」。影印早已自動化,他也知道影印機漸漸不再需要專人操作。學校挽留他,不是為了操作機器;張叔留下來,亦不是為錢,而是因為無可取代的感情。一個家,不會輕易放棄家人。
■記者梁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