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列席爸爸手記】
早前小朋友們愛看一套電視節目——藝食坊,當中介紹了不少法國地道菜式、傳統菜餚及法式甜點,從選材、配菜、烹調方法也一一展現在電視螢幕上。一隻大圓碟子,配上精緻的主菜,再加上不同的伴碟,務求把美食弄得色、香、味俱全,甚具法國菜餚的特色。孩子們愛吃美食,但他們留意的,不單是在美味的食物上,更對各式各樣的伴碟方式入神,因為他們已決定在自己的餐桌上,弄出自己的藝食坊!
我對這節目又愛又恨,一來是他們的創意實在驚人,放在面前的所有食物,都可以弄出一個全新的菜式,另外我也被他們並不檢點的餐桌禮儀嚇怕。諸如老三先把麵包咬了一口,再把內裏的醬汁或餡料全部擠出,弄到滿手都是,再在碟子上寫字,然後露出滿意的笑容;老二先把雙拼三文治的骨肉分離,左邊放包,右邊放餡,然後把所有包一次過吃掉,弄到自己嘴巴乾癟癟的,才開始慢慢地研究芝士及餐肉的味道。老三則把碟中的壽司化整為零,吃掉大部份壽司飯後,再把腐皮拿出,變成袋子,放入北寄貝、蟹柳、蛋、青瓜絲及小量壽司飯,化身成一首滿載食物及幸福的壽司船,最後更像大廚般為菜餚取名為:足料船仔。小孩子的創意及想像力真的不可思議,但同時間,也為他們失禮的行徑而頭痛。
但我擔心過早的介入會抹殺了他們的創意及學習的原動力,我哪會知他們會在三數十年後,在法國成為藍帶學院大廚?在英國成為中式點心師傅?在加拿大成為港式甜品大師?只要不違反大家同意的大原則:食物終歸是食物,要全部放進肚子裏,及作甚麼的藝食坊創作時,不影響到別人,便可以作無限的發揮了。至少,他們多了機會接觸到食材,對它們的物理性質了解多了,平時為家人添飯、夾餸也都不用擔心天一半、地一半。
親子小點子——重遊產房學感恩
還記得以往小孩們多問:我是從哪裏來的?家長亦多有創意的回應:在街上撿回來的;石頭爆出來的;仙女姐姐送給我的。當然,新一代家長已經深知,小孩的問題是需要以合宜的語句回答,不應支吾以對,更不應撒謊編故事。但小孩定必不會滿足於「爸爸放了一粒精子細胞在媽媽體內,然後慢慢長大,再在醫院出生」這個答案。
父母其實可以帶小孩回到他出生的地方,重遊產房門口,再告訴他出生前後的事:甚麼時候要做產檢、為甚麼要喝超難喝的糖水、在電腦掃描中看到嬰兒的手腳,以至陣痛入院、再幾經辛苦忍痛生產、要照燈分離、如何洗澡抹便便等。讓小孩子知道他的出生是得來不易,也會學懂感激媽媽十月懷胎的恩情。
撰文:列氏
八年的全職爸爸生涯,有苦有甜,有血有淚,想過放棄,勉力堅持,為在兒子的生命路上,曾作主席,現今出席,將來只需列席,但從不缺席
編輯:彭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