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黎世芭蕾舞團的《安娜卡列妮娜》編於二零一四年,如果有機會見到編舞者施普克,我一定會向他打探先一年面世的電影版,究竟提供了多少靈感。這部由姬拉麗莉和祖迪羅領銜主演的另類舞蹈片,在香港公映時片商不嫌累贅譯做《貴族孽緣:安娜卡列妮娜》,當然是恐防名留文學史的女主人翁名字不夠號召力,落重藥硬銷豪門錯綜男女關係,意圖抽抽淫亂想像的油水。是否真的見效不得而知,反正托爾斯泰老師(呃,最新流行擦鞋名詞似乎是「校長」)叫座力在此間電影界向來備受質疑,擲地作金石聲的代表作搬上銀幕,三十年代嘉寶版本和四十年代慧雲李版本同樣叫《春殘夢斷》,影響深遠到一個程度,五十年代李晨風改編粵語片繼續沿用,九十年代蘇菲瑪素版本,則忽然向票房上自身難保的法斯賓達取經,譯成有理說不清的《愛比戀更冷》,綿綿數十載,不約而同棄原名如敝屣,所以最新一版雖然以貴族掛帥,到底拖油瓶一場攜帶親生骨肉過門,算很畀面了。
此片由Sidi Larbi Cherkaoui負責編舞,肯定是最大亮點,我在戲院看後意猶未盡,還鄭重買光碟回家珍藏。讓我再講一次,戚家偉先生乃當今舞壇第一名將,為個人舞團「伊士曼」編製的作品固然幾乎從無失手,太歲頭上動土重新演繹經典,也教人如沐春風,譬如先幾年不懼貝薩版神聖地位,和老拍檔Damien Jalet夾手夾腳滾搞《波利洛》,就好看到拍爛手掌,兩年前把尼金斯基的《牧神午後》排成雙人舞《牧神》,一樣神采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