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作為 派錢更實際(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政府不作為 派錢更實際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過去幾年,政府年年都有龐大盈餘,要求派錢的呼聲差不多年年都有,政府也以不同方式「派糖」,過去十年以所謂「一次過派糖」方式,攤派了四千多億元。
政府連年出現比預期龐大的財政盈餘,令部份市民及政黨感覺政府有能力、也有需要仿效新加坡或澳門,向市民直接攤派現金。政府曾經於2011年破天荒向每一成年永久居民派發6,000元。但當時仍然有不少人並不受落,認為政府應該把財政盈餘投放於長遠的需要。這反映不少香港人十分理性,對香港的未來仍然有承擔,並不計較短期的個人利益,希望看到政府善用公共資源,為香港的長遠作出籌謀。但到了這個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公佈前夕,要求政府派錢的呼聲從未有過如此強烈。為甚麼以前有那麼多人情願看到政府把資源投放在長遠需要上面,今天則有更多人變得現實?
要探討政府應否以「分花紅」的方式向市民派發現金,首先要搞清楚公共財政的作用。政府不是商業機構,沒有必要謀取利潤。政府的主要財政目標,是要令政府有足夠的資源來運作,有效執行政府的行政工作及職能,也要推動各項政策、滿足市民的生活及福利需要、解決社會問題,更要為社會的長遠發展作出建設和規劃。政府也可以利用其累積的財政收入,在社會上進行二次分配,以保障市民的福利,縮窄實質收入的差距及改善民生。
從這個角度來看,當政府有盈餘,向人人派錢,當然可以個個開心。但當就業情況理想,沒有嚴重的即時經濟困難的時候,是否要派錢,就真的要看有沒有一些問題急切需要作出處理,又有沒有一些長遠的事務需要作出規劃和準備。
政府在一個財政年度之內便累積一千多億財政盈餘,同時又有大量的問題未有解決方案,這正反映政府沒有恰當地把公共資源運用在有需要的地方。如果市民不相信政府有這樣的能力及意願,要求直接派錢就不令人意外了。如果大家都相信,政府就算不派錢,也不會把錢用在市民願意見到的地方,倒不如就直接派錢算了。這不是反映了市民對政府的失望及不再抱有期望嗎?

欠長遠承擔 派糖成政策

在各方面的施政上,政府近年經常高喊狼來了。經濟的發展是結構性問題、人口老化是長遠的問題、醫療服務不足是體制問題、長者及殘疾人士的持續照顧也是問題、幾萬名政府外判合約員工的工作條件長年得不到改善也是問題。但每次當有人提出政策方案的時候,政府就以財政不能長期持續作藉口,拒絕作出長遠的承擔。全民退休保障如此、院舍發展如此、一筆過撥款如此、大專教育的發展及資助也如此。
公共財政過去十多年有盈餘,政府情願選擇年年推出各種一次性的派糖措施,都不願意增加政府的政策及長期政策承擔,也沒有為政府自己不時都高喊的種種問題提出市民受落的改革方案。但因為年年都派糖,所謂「一次過的措施」又彷彿變成了長期的施政行為,把「派糖」變成了「政策」。
這一種把「一次過的措施變成了政策」,又把「政策化為一次又一次的措施」的奇怪施政風格,令很多政策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另外一些問題,例如長期照顧保險、社會醫療保險,則長期不會放上政府的施政及政策議程上討論,直到問題變得逼切,政府才好像突然恍然大悟,才又高喊另一隻狼來了。
政府過去多年一再表現不出願意為各種問題及需要作出長遠的政策及財政承擔。而且,政府過去幾年在很多問題上胡亂花費,也不見得是要照顧市民的意願;很多公共工程項目一次又一次的巨額超支,似乎只是要滿足北京當局的意願。高鐵的工程、建設口岸的開支、與一帶一路相關的獎學金等等,政府都未能說服市民是首先針對香港人的需要。就算是所謂重中之重的住屋及土地問題,都要首先照顧那二千多個經常使用高爾夫球場的高端人口需要。市民還可以對政府有甚麼期望?
既然政府不見得是施政為民,也不見得能說服市民有甚麼長遠的承擔,在政府有大額盈餘的情況下,要求政府直接派錢,便變成最現實、最直接、最實惠,也是最能反映市民對政府的失望情緒的訴求了。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