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系列書籍一路暢銷至今,陸續有人加入捧讀,都說很有啟發,從整理家中似有用還無用的雜物開始,講到斷絕、捨得、拋棄的心靈修煉,或者說,是一種放棄戀戀舊物的心理練習。
我們常常說放下放下,感情啊事業啊夢想啊收入啊以至合理的生活空間啊,真是談何容易。寫這些書的高人,不是沒機會接受過這些東西的誘惑,例如從小在所謂清淨地長大成為高高在上的高僧;要不就是很會說,不會做。
修煉放下的門檻不必太高,斷捨離系列有關整理雜物舊物的,就說得剛剛好,實在是考驗放下修為的入門版。每個人都有數不清的「有情之物」,幾乎沒實用價值又沒丟掉的,都是紀念品。你丟還是不丟?不丟,地方不夠放,會影響生活環境,代價不菲,為了不因雜物牽累了生活,就要捨得,如果連這樣「有情」的死物,都不能狠下心來,還奢談什麼放下「曾經有過感情的活人」?
無實際用途的多餘之物五花八門,別的不說,光是朋友送的禮物,無論是生日聖誕結婚等等,要是丟了,豈不是無情無義之徒?給朋友知道了,他會怎麼想?
多年前我只看過斷捨離關於丟的部分。印象最深刻最管用就這點,大意是:朋友有很多種,朋友送的禮物也有很多種,有無心有心的。你捨不得丟掉朋友的禮物,但你肯定朋友還記得他送過你這東西嗎?是有心人送的有心思的,不丟。如果看得出來是應酬的,將他們轉送有需要的慈善機構,你朋友將會感激你,如果你因此要付出更昂貴的房租或是房貸,是你害你朋友好心做壞事。
說得真絕、真無情,整理舊禮物,心裏還要有把天秤,衡量誰誰誰是真核心朋友,送的時候有心無心,完全違反所謂「小小心意,唔成敬意」的說法。當年看到這裏,首先想到兩點,一,都是土地供應問題,居住面積跟房價問題。難怪此書會在日本香港台灣特別暢銷,有足夠的儲物空間,就不必在收納時將友情放上檯,挺傷感情的。二,往後挑選禮物,以消耗品為佳,吃完喝完用完就不佔空間,紀念?在肚裏心裏就好,如果不能消耗掉,即使如杯碟,也先詢問對方,雖然實用,但適不適用,若怕不喜歡,將來變妨礙空間的雞肋,不如先發圖片尺寸才好下手。
只是務實如此,朋友會怎麼想?難啊難,怕斷捨離了身外物,連身外情都遠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