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電影的啟示 - 邵頌雄

漫威電影的啟示 - 邵頌雄

漫威影業(Marvel Studios)的「電影宇宙系列」,剛踏入十週年。相比其他的大片系列,漫威電影的密度,實在驚人:占士邦系列,五十年才拍了二十五部;《加勒比海盜》十四年五部;《洛奇》三十年六部;《速度與激情》十六年八部;《職業特工隊》二十年五部,但上周公映的《黑豹》,已是漫威十年來的第十八部,今年內還有兩部於暑假前後推出。 這個近年崛起的電影王國,為荷李活影業橫空牽起一股電影製作的嶄新模式。
漫威宇宙內的電影,不純是同一主角、同一故事的延續,而可發展出不同時空的各別故事,卻又有千絲萬縷連結一起。這種製作意念,令其他電影公司紛紛仿效,除DC影業也來在超級英雄市場上分一杯羹外,其餘的也大搞前傳或支線發展,冀能建立出一個獨立的「平行時空」。
從觀眾的角度而言,所見到的現象則是「電影製作電視化、電視製作電影化」。諸如《星戰》電影,像連續劇搬拍到第八集,還發展出旁枝旁葉的故事。其他電影不是推倒重來(所謂reboot),就是重拍;偶有一部略為另類的,便又馬上一集又一集地拍下去。至於電視製作,則無論畫面構圖或色調、景深處理等,都令近年拍製的作品愈來愈富「電影感」。一些製作成本高昂的電視作品,其電腦特效和恢宏場面,甚至可媲美電影巨製,像《權力遊戲》第五季的最後兩集,便曾於北美的IMAX影院上映。而且,愈來愈多的經典電影,如《雪花高離奇命案》、《未來報告》、《轟天炮》等,也被重新包裝拍成電視劇。
當電影和電視的界線漸變模糊,而愈來愈多家庭擁有高端影音器材,再加上串流服務的衝擊,電影公司只有高成本大場面的製作,才能勾起觀眾購票入場的意欲。但要融資順利,卻須依靠一些能保證回報的「品牌」或公式,令電影製作變得愈來愈因循保守。資金集中向大製作靠攏,也令沒有飆車爆破、飛天遁地的言情小品,愈來愈難獲投資。
今天的觀影經驗,到戲院時大都準備關掉腦袋、體驗兩小時的官能刺激,而期望多點人性刻劃、思維啟發的,則更易於一些精品美劇中找到。電影變得愈來愈像外觀搶眼的包裝食品,充斥大量刺激感官的虛擬元素,但養分或藝術成分則處極低水平。公式化的橋段也令人生厭,就似不同包裝但同一味精的即食麵一樣。
但我們不必只站在藝術或道德高位,批判僅具娛樂功能的電影作品。即使快餐,也有優劣之分。對於電影公司穩守這種畸形市場,製作主題公園式的「爆谷電影」,我們不得不佩服漫威如何於模式規範下,突破千篇一律的主調,能於滿足觀眾對超級英雄片的公式之餘,注入不同的元素。此如《蟻俠》,便是近年已少見的盜寶戲種;《蜘蛛俠:強勢回歸》則屬青春校園片;《銀河守護隊》其實可撥入瘋狂搞笑類別;《美國隊長2》和《黑豹》都屬政治驚悚片;《雷神奇俠》甚至企圖加進莎士比亞的戲劇元素。或許漫威電影壓倒DC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多元化的戲種作支撐。
腦袋靈活的香港電影人,早於九十年代已有角色穿越的系列概念。《古惑仔》系列除拍了前傳外,還有十三妹、大飛哥、𡃁坤等外傳;《賭神》系列又派生出刀仔、星仔的支線。但港產片始終短視、缺乏宏大視野,「快靚正」的金科玉律不容許充裕時間作資料蒐集、劇本審度。反觀漫威電影王國,既有發展藍圖,每部電影都經年攝製,像剛上演的《黑豹》,對於非洲的宗教信仰、文化習俗、服飾裝扮,都有細緻研究,給予非裔黑人一份應有的尊重,而不是隨便找個演員塗黑皮膚、墊高臀部來扮演黑人來朝貢我國的勾當。
漫威系列中捧紅的Chris Evans和Chris Hemsworth,擔當演出時還不到三十歲,飾演蜘蛛俠的Tom Holland更只得二十。但現在的港產片支柱,仍是梁朝偉、甄子丹,都五十有五了,當年張瑛這個年紀時,已到電視台充當綠葉。如果電影人仍短視得認為港產片僅餘食老本的價值,是能請得周潤發演賭神、劉德華演雷洛、甄子丹演葉問,那只能嘆句:「睇吓前面幾鬼黑,乜都睇唔到」,也希望「天光之後就會好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