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槍擊是宿命性悲劇(盧峯) - 盧峯

校園槍擊是宿命性悲劇(盧峯) - 盧峯

農曆年前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發生的槍擊案造成17人死亡多人受傷,情況比99年震動全美的科羅拉多州Columbine校園大屠殺更慘重,難怪美國各界又響起一片加強槍械管制的聲音,狂人總統特朗普除了迅速飛往佛州慰問家屬外,還提出了一些實質加強槍管的措施,包括禁止出售能把半自動步槍變成自動步槍的組件,又表明可以考慮把買步槍的年齡限制從18歲提升至21歲,以減少校園槍擊事件再發生的機會。
更值得注意的是民間的活動。有全國學生組織發動類似March to Washington的活動,計劃3月下旬到華盛頓集會抗議政府及國會在槍管問題上「有姿勢冇實際」,以至校園槍擊案不斷發生。還有佛州學生發起罷課行動希望迫使州政府、議會加強當地監管槍械措施。
這股加強槍管的怒火肯定會繼續燃燒到下月底華盛頓大型槍管集會以後,甚至影響到11月的中期選舉。也許正因為支持槍管的民氣從佛州及校園燒遍全國,特朗普才會速速提出修補措施希望頂住政治壓力。只是,想倚靠一時的民氣或怒火打破幾十年來在槍械管制上的僵局絕不容易。
1999年科羅拉多州Columbine高中發生校園槍擊案,兩名學生帶同槍械回校見人就殺,共十多名師生被殺,兩名槍手其後也吞槍自殺,慘劇震驚全美及全球。大屠殺過後加強槍管的呼聲比現時有過之而無不及,克林頓總統、國會兩黨要員、壓力團體咬牙切齒說一定採取具體行動讓校園變得安全。
著名紀錄片導演Michael Moore接着花了近兩年時間拍了一齣以Columbine慘案為主軸的電影《美國黐gun檔案》(Bowling for Columbine),揭示美國買槍包括殺傷力強的半自動步槍及子彈如同買日用品一般容易;又大爆反槍管團體如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NRA)在政壇影響力如何無遠弗屆,令槍管法例幾乎全數胎死腹中。電影拿到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但獎項、紅地毯沒有化為真正的政治壓力,拖到美軍進攻伊拉克後便無以為繼兼無功而還。

槍管問題只會原地踏步

其實,反槍管團體的強大政治能量在美國幾近人盡皆知,相關影視作品多不勝數。前年的話題電影《槍狂帝國》(Miss Sloane)就揭示了反對槍管的政治游說力量如何資源豐沛,準備充足,應對手法如何嫺熟,幾乎任何招數都能迅速反擊。例如要求槍管團體找來受害人出面控訴槍械氾濫成災,反對槍管的團體即時「發現」以槍械保護婦孺的英雄對應,迅速沖淡以至扭轉輿論導向。
若涉及憲法上的爭議,反對槍管團體不但對美國憲法修正案第二條:人民有權管有及攜帶武器 (right to keep and bear arms) 的來源、理據滾瓜爛熟,還可以輕易舉出多個開國元勳(Founding Fathers)對人民持槍權利的強力支持,以此把right to bear arms 說成美國立國精神,反駁要求槍管的聲浪。
今次佛州槍擊案提起的槍管壓力雖大,但要突破反槍管團體設下的銅牆鐵壁不易;再加上特朗普前年成功當選反槍管團體貢獻甚大,他才不會砸自己的票倉。可以預期,槍管問題在鬧完幾個月後原地踏步的機會極大,校園槍擊案只怕仍然停不了!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