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陳茂波,有勇氣派錢還富於民嗎? - 盧峯

蘋論:陳茂波,有勇氣派錢還富於民嗎? - 盧峯

新一年的財政預算案下星期就會公佈,最有趣、最值得注意的有兩個方面,其一當然是內容,包括政府的整體財政狀況及有甚麼「派糖」措施;其二則是身為財政司司長的陳茂波還有多少空間自行作決定,又或只是當特首林鄭月娥的「傳聲筒」,像人肉錄音機那樣重複林鄭的理財思路及施政重點。

林鄭屢幕後干預財金政策

先說第二點。自從林鄭月娥出馬競選以來,她一直擺出強勢領導的姿態,政府大小事務一手抓,所有官員都要跟她同聲同調,容不下不同聲音,頗有點想做「港版習大大」或「港版習核心」的意圖。向來專屬財政司司長的財政、金融政策她已處處過問以至定調,例如明示政府要積極有為以財政及其他政策促進經濟發展及與內地融合,高調力推港交所搞「同股不同權」等改革;港交所新年開市儀式林鄭也親自出席及提醒投資者注意風險,儼如一個超級財政司。而在財政開支方面,她也不像以往歷任特首那樣尊重財政司司長的管家角色,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指指點點,還越過財政預算案程序,先行宣佈增加某些特殊開支如忽然撥出五億元予醫管局處理流感問題,只差沒公開稅務寬免或優惠措施而已。
只是,不管是政治傳統還是《基本法》的原意都賦予財政司司長及他屬下的財金官員有本身的自主性及清晰權限,特首必須尊重,以示政府是各展神通的團隊而不是一言堂。若果新一份財政預算形同由林鄭操刀,那不但摑了陳茂波一記耳光,也是對管治體制的重大顛覆,並進一步朝一言堂的方向邁進,削弱體制內的checks and balance,實非香港之福。
對於財政預算案的內容,具體增加甚麼支出,有甚麼退稅、減稅或派糖措施這裏不想推測,在財政盈餘大有可能過千億的情況下,新一份財政預算這方面的項目肯定不少。不過,今年庫房水浸最該做,最理所當然的措施是派錢,讓每位市民居民得到六千元以至八千元才算合理。
為甚麼這樣說?首先從理念上看,政府盈餘豐厚意味她從市民、企業身上拿到的錢比該有的份額多,理應把部份盈餘退回市民及納稅人,糾正這種不平衡的情況。而要退回多拿的部份,退稅當然該優先考慮,但不同市民因為不同經濟活動其實也有間接把個人的收入送進庫房,政府若要把多取的資源回贈市民,全民派錢其實是一個皆大歡喜、安排上又比較簡便的做法,比單單退稅(薪俸稅)也更能避免爭議與不和。
不同稅務專家、會計師行預計今年特區政府財政盈餘至少破千億,有的更指盈餘高達1,600億元以上。即使政府決定每位成年香港永久居民派錢六千,總數也不超過四百億元左右,剩下還有六、七百億以至一千億盈餘可用作增加經常開支及投資未來之用。
而從公共理財角度看,今次錄得的巨額盈餘不是常態,而是股市、樓市雙泡沫膨脹下的結果。簡而言之,這些盈餘不過是一次性的意外之財,明年、後年極有可能因泡沫收縮而灰飛煙滅。政府若以這筆盈餘作為基礎大幅增加經常性開支又或搞長遠投資項目,等同以短期資金來源支持長期投資,資源錯配可說不言而喻。結果是政府大可能由盈餘變成長期赤字,未來要削赤減開支時則痛苦難當。

盈餘應回饋社會協助弱勢

相反,把部份或大部份意外而來的盈餘以現金派給市民,將可避免製造政府財政豐裕的假像,減低先使未來錢的機會。
更根本的是,把四百億元盈餘投入民間社會,放回市民口袋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肯定比由官僚按長官意志投資甚麼未來發展項目高得多,貼地得多。只要其中十分一即四十億變成民間團體或社企的資本或營運開支,他們便可以開展更多不同服務,協助政府鞭長莫及的弱勢者;更可以壯大民間團體及公民社會,協助它們應對越來越高壓的政治社會環境,不必依賴財團、政府官員鼻息。多少青年、民間團體正因資金無着難以啟動心中的大計,400億回饋社會正好協助他們達成願望。
陳茂波,你有勇氣做這件利民好事嗎?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