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梁天偉、黃仲鳴的「數風流人物 香港報人口述歷史」,愈讀愈有興趣,要不是當事人親口說出,我們不可能知道其中的一些掌故秘聞。
左丁山小學時期,不時客串為居所樓下的報攤看檔,因此得以看遍全港報紙,記得當年的左報很受歡迎,除了「文匯」、「大公」黨性太強,沒甚麼人買之外,外圍左報如「晶報」、「商報」及大公屬下的「新晚報」、「正午報」,都很受歡迎,報攤銷路甚佳。那時候有一位新作者叫做金庸,在商報寫武俠小說「碧血劍」,左丁山日日追看,後來「碧血劍」連載完畢,金庸續寫「射鵰英雄傳」,更加不得了,報攤的「商報」日日斷紙、人人追讀「射鵰」。
之後當然就是歷史了,射鵰最後一天,附有一條字,「射鵰後傳明天在新出版的明報刊登」,於是第二天一份新出版的明報突然成為搶手貨。
這都是小時候的記憶,「數風流人物」第182至226頁有商報創刊功臣,總編輯張初(1926-2016)和社論主筆許燊(1934年生),細數香港商報的興衰和聯合出版集團併購商報的歷史,引人入勝,其中談到聯合出版集團(即商務、中華、三聯的母公司)如何併購商報,導致嚴重虧損,及痛批李祖澤、羅志雄兩人的跋扈更為刺激。
據張許兩位元老的說法,商報之出現,皆因1952年港英政府拘捕費彝民(大公)和李子誦(文匯),左派恐怕從此「被禁聲」,於是由「經濟導報」周刊出面,把旗下的「標準行情」(商品報價單張)改頭換面,從大公、文匯抽調人手過去,出版了香港商報,也有「愛國」音樂家黎草田(黎小田父親)義務幫忙做繙譯。商報出版後,銷路極差,到了1953年陳霞子(成報主筆)勸喻商報、仿效成報,為商報引來成報的副刊作者,稿費十元一千字,後來再有突破,大搞馬與波,辦小型球版,(按:當年左丁山有一隊小球隊,經常在商報刊登小格子免費廣告,「約戰挑戰迎戰」其他小球隊,商報成為港九小型球的中心點,新聞則以港聞社會新聞為主,於是銷路日增,但最令報紙走紅的還是因為梁羽生不肯在商報寫武俠小說,於是商報請金庸來寫碧血劍一戰功成,金庸爆紅,東南亞中文報紙爭相轉載,金庸很有頭腦,自己約星馬泰僑報代表洽議,同時發稿,各付稿費,也許金庸因此得到第一桶金,在商報刊登碧血劍和射鵰後,自己就出版明報,以「神鵰」為招徠,成就了一生事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