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估計,這個財政年度的盈餘將超過一千億元。加上已累積的過萬億元財政儲備,若說收進庫房的公帑過多,殆無異議。林鄭是以鸚鵡學舌,老翻郭伯偉「留在納稅人口袋裏的錢方能開花結果」的名言,指出錢放在市民或企業的口袋,發揮到的能量,或許大過政府;故此應將過多的盈餘回饋市民云云。回饋之道沒有比派錢來得更好。
建大白象有何「針對性」
同樣是錢,留在市民或企業的口袋何以比收進庫房更能發揮資源效益?郭伯偉名言的背後有兩個基本信念。一、官僚不是用自己的錢,會否謹慎,毋須多說。二、官僚莫不堅離地,越是高級離地越高;(Exhibit A:午夜到便利店買廁紙、施捨五百元給自由行乞丐而又不曉得用八達通的林鄭);他們能否將公帑用到關節上,同樣毋須多說。
雖是堅離地,林鄭可不認同「無目的派錢」,指出香港只試過一趟這樣做;言下之意,下不為例。財政司陳茂波則說得更直截了當,揚言不會效法澳門派錢;他認為政府理財應該有「針對性」。高高在上、堅離地的長官曉得如何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運用公帑?不要開玩笑好了。
無目的派錢之說更又不期然令人想起冰心來。小時候她問母親,「你到底為甚麼愛我?」她母親不遲疑地說:「不為甚麼──只因為你是我的女兒!」庫房大有盈餘,派錢不為甚麼,只因為那是香港人的錢而非林鄭或陳茂波的私己。
況且有目的、有針對性地使錢就是林鄭所謂的「審慎理財」嗎?不見得啊。別的不說,就以港珠澳大橋、高鐵般超支動輒以百億元公帑計的基建項目,及西部通道、郵輪碼頭般的百億元大白象來說吧,試問哪一樣是「審慎理財」?像這樣掟千百億元公帑落鹹水海又何如毫無針對性、了無目的地派錢給香港人暖袋?
掌權者是否想港人所想
在行政主導的憲制架構下,所謂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運用公帑實則依循長官意志使錢;是否用得其所,大前提是手執錢袋索帶的掌權者是否想香港人所想。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甚麼,過渡二十年,香港人心中有數。
建造西部通道、港珠澳大橋或高鐵,那是想香港人所想,抑或是旨在逢迎要中港融合、大灣區同城化的阿爺所想?曾蔭權任期最後的一天、在胡錦濤離港前的最後一刻,林鄭向他展示郵輪碼頭,這頭大白象到底是為了造福香港人還是替高官度身訂做的政績工程,清楚不過。
林鄭叫嚷將盈餘回饋市民,卻不肯「無目的派錢」;陳茂波非但反對派錢,更堅持不降低薪俸稅的標準稅率。莫非收進了庫房的錢就只能拿來建造更多、更大、更能博取阿爺歡心的大白象?
讓貼地的香港人着實按自己的需要充份發揮資源效益,又何如直接將財政盈餘回饋市民?派錢!
古立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