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前輩雷坡(雷煒坡,筆名柳聞鶯……)先生,一九三五年生,三十三歲時接管明報周刊,令明周成為明報集團最賺錢的刊物,名震本港報壇。雷先生於1990年代移民加拿大後,差不多每年冬季都回港小住避寒,與香港的老朋友聚會,農曆年過後才返回加拿大,生活輕鬆寫意。
想不到今年加拿大連番大雪,天氣奇寒,雷先生月前回港後,恰巧碰上寒流襲港,老人家偶染風寒,怎知道演變為流感,初入聖保祿醫院治理,後轉往醫療儀器更新更齊全的港怡醫院,可惜長者染上流感,比較容易引起肺炎併發症,卒於二月十一日早上與世長辭。
大編輯在明報任記者時,已視雷坡為師,知道前輩回港,老早準備好與他在新年吃一頓飯,但2月9日中午接到消息,急急趕往港怡醫院,見了一面,竟成永訣。更想不到的是,天地圖書出版了樹仁大學新聞系主任梁天偉與新聞系副教授黃仲鳴編訪的「數風流人物──香港報人口述歷史」(上下兩冊,755頁),於2月6日由梁天偉千金送了兩套到左丁山家中,其中一套托左丁山轉送大編輯,因大家事忙,2月11日晚才交到大編輯手上,他打開一看,見第682-704頁是訪問雷坡的「明報」歲月,大編輯更增傷感,後悔不及早收取此書送往醫院給師傅過目。
人生往往就是充滿如此輕微的時間誤差,令彼此遺憾不已!雷坡初出道已有文名,二十幾歲在「晶報」工作,早已給金庸看中非池中物。一九五九年五月明報創刊,就向晶報總編輯陳霞子寫信:「貴報英才濟濟,少雷煒坡一人不為少」,要求借雷煒坡一用,就此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雷坡也就因緣際會,在明報打出名堂,1969年十一月接管明報周刊,轉虧為盈,卒令明周成為香港首屈一指的娛樂周刊。對明報集團的利潤貢獻很大。
梁天偉兄(新亞新聞68)利用樹仁大學新聞系的設施全力為香港戰後報壇留下一份口述歷史,對以後研究香港新聞史的學者來說,有很大的原始資料價值,有心人應該一看。本書訪問的傳媒人共28名,包括晨鳥、韋基舜、岑才生、曾敏之、香樹輝、胡仙,鄭明仁、周融、韓中旋、麥華章、雷坡、邵盧善、駱友梅等等等(按:雷煒坡先生追思會訂於2月22日下午四時正在花園道35號梅夫人會所(The Helena May)舉行),左中右報人皆備。連雷坡在內,受訪人物已有七人駕鶴西去,未及看到本書的出版,不無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