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仔之計35個「不」 - 鄧達智

教仔之計35個「不」 - 鄧達智

〈不要拿孩子與他人比較〉甫開頭第一課「不」,從「個、Self」開始,直指……孩子不是大人的附屬品,也非大人的「未完成版」。無論什麼時候,他都是完完整整的個體……
幾句開場白特別扣人心弦!
我們中間有幾個不是自小糾纏在出演家庭、學校、社會羊群當中的一員、幾個有勇氣做回自我那頭黑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黑羊的精神與其他羊隻不一樣的特質。卻不斷在被倒模的過程中將自我特質收藏,甚而自宮,最終無色無味飾演芸芸眾生,白色外層內永遠包裹着一隻不敢顯示真顏色的黑羊。
書始,美齡直截了當指出很多父母(或老師)養育及教學過程中,至常犯的毛病就是將孩子與他人比較,從而降低孩子的「自我肯定力」。
「育兒勝算計在起跑射精前」怎算誇張?
由古至今幾時少過「木門對木門、竹門對竹門」,「相親講三代」?
封建?
講求門戶對稱的執着,就算打着革了老祖宗命旗幟的共產黨,偏偏「龍生龍子、虎生豹兒」將人民以紅與黑列出等級分類,易於交配;那片苦心全放在計劃精英的起跑線。
年前陳美齡推出《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進了史丹福 》,洛陽紙貴熱賣流行於日文、繁體字、簡體字社會,不乏葡萄酸揶揄;又如何?銷路是至實淨的明證,急於培育人上人進入與史丹福等同大學的父母多若恆河沙數,幾聲低端人口的嘲笑聲擋得住排山倒海算盡心機贏在射精前的精液?
美齡乘勝追擊;教育法之後,《40個教育提案──把快樂帶回給香港學生》,《人生的38個啓示》至最新著書《為了孩子的未來 家長不要做的35件事》;50、40、38、35……規條漸次減少,關注事項更見精闢,所有精英訓練課程首重加建、灌漿,何時教過父母留一手,好些事項於適當時候要說「不」?
看到書名即時興奮,終於有人提出「不」,而非傳統似小學生們每天背負比他們體重還要重許多的照單全收規條。
讀着35個「不」,並特別安排美齡長子金子和平閱讀母親文稿後,付予作為兒子的文字回應,一答一和,感覺特別過癮。這個安排清晰顯示美齡並非一言堂,更讓活生生的當事人──由她夫婦教育成才的兒子在每一篇文章後,評鑑母親養育模式的認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