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填區獨白:加息絕非洪水猛獸(楊懷康) - 楊懷康

堆填區獨白:加息絕非洪水猛獸(楊懷康) - 楊懷康

傳媒多以投資者不滿聯儲局醞釀縮表加息、扭計𦧲地(taper tantrum)形容新近由華爾街掀起的環球小股災。扭計𦧲地之說始於2013年5月,那時伯南克開腔,首度表示有意縮表收水。此後在2015年5月、2016年6月、2017年7月金融市場都大大小小扭過幾趟計。
以扭計𦧲地喻小股災,言下之意,07年以來的空前低息環境寵壞了投資者;稍逆其意,他們便像生骨大頭菜般發脾氣。在香港,無論是財政司長陳茂波或金管局的陳德霖則一而再、再而三呼籲置業人士當心,提防利率一旦掉頭回升,勢將打擊樓市云云。加息又豈是必然苦害投資者的洪水猛獸?
未必。加息並不禍及所有投資者。譬如不願意冒太多、太大風險的食榖種退休人士,他們志在食息養老而非刀仔鋸大樹博到盡;這般取態的投資者盼望利息從零息以至負息的水平回升還來不及,怎會害怕加息?
事實亦然。接連爆發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以美國聯儲局為首的中央銀行藉量化寬鬆史無前例地長期壓低利息,不管其催谷經濟的成效如何──專家們對此至今存疑──空前低息(甚至零息、負息)的實質效果,如同欺凌老弱、懲罰靠食榖種養老的退休人士。這樣的政策顯然有乖公義。
低息、零息政策當然不是衝着老弱食榖種的一族而來。只是面對經濟危機,財政措施牽涉曠日持久的立法程序,遠水救不到近火。主管貨幣政策的中央銀行則較有機動能力,但其法寶止於調校利率一招;沒有本事勒令產業營商的生意人調動資金從事有益於世道人心的生產建設。
爆發金融海嘯,銀行以至整個金融系統有崩潰之虞,降低利率鼓勵放貸復蘇經濟之路不通;聯儲局只好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透過量化寬鬆──有「買」無類、發鈔吸納國庫債劵以至風險較大的商業票據──藉此壓低利息。可是壓扁了利息後,隨諸而發生的事情──即使是苦害社會上老弱的一群──他們鞭長莫及,再也管不了。
中央銀行家的良好意願無疑透過低息鼓勵消費、刺激生產、提高就業。可是零息、負息事屬反常,未來得及鼓動產業活動已不難令食榖種的人對前景益添疑慮,讓他們越是要攬實現金傍身。事實上當日本及德國的利率水平趨向零時,好些人甚至害怕銀行會倒閉,不敢存錢到銀行,以致夾萬為之搶購一空。
後生當紮的人即使對前景無所畏懼,零息、負息往往亦非引導他們從事實業生產建設。自量化寬鬆以來,無論是金融資產或樓宇物業的價格,都漲升無已。究其柢因,是投機者被「息誘」作無本生利的買賣,不是炒樓、炒股便是炒金,總的而言,是利用低息冒險搵快錢。
炒家的財富雖非建築在退休人士的榖種之上,零息、負息滋長的暴發戶湧現,一方面形同鼓勵徼倖行險,敗壞風氣;另一方面則導致財富兩極分化,貧富進一步懸殊,形成撕裂、破壞和諧。哪怕量化寬鬆零息、負息穩住經濟陣腳、避過衰退於一時,其長遠的整體社會代價肯定不菲。

放水救市是在退休人士傷口撒鹽

毋庸諱言,資金充裕,零息、負息確實助長高風險的科技投資,催生了谷歌、臉書、亞馬遜、蘋果電腦、阿里巴巴等改變世界經濟面貌的高科技巨人。然而一將功成萬骨枯,在這些科技巨人的背後是不足勝數的盲目投資,是無從計量的資金「浪費」。這麼一來,利率回復常態──水平跟長期經濟增長相若,十年美國國債孳息約為4%左右──又何壞之有哉?
如若投資者扭計𦧲地得逞,中央銀行一如舊貫,買佢怕,使出所謂「格林斯潘put」──投資者沽貨,為了煞住資產跌勢,中央銀行放水接貨。在任18年,格林斯潘一再放水接貨救市;炒家即使不是有恃無恐,亦形成「合理期望」,只消扭計𦧲地聯儲局便得屈從。
𦧲地之計可謂屢試不爽。2013年5月金融市場扭計𦧲地,聯儲局固然加以安撫,放緩縮表進程。及後接連多次扭計差不多都以聯儲局或歐洲央行讓步收場。可是這般放水接貨的實質效果卻導致金融資產價格不斷膨脹,形成泡沫。長遠而言,放水救市或是延遲縮表的後果不難是讓通脹重燃。
果如此,則無疑是向靠食榖種的退休人士傷口撒鹽。零息、低息固然打擊他們賴以養老的利息收入,通脹重燃則進一步蠶食此卑微收入的購買力,試問世間上還有更不公平的事情嗎?
現今十年美國國庫債劵的孳息依然在3%之下,跟所謂正常的利率水平仍大有距離。投資者扭計𦧲地,降低金融資產價格,提升孳息水平,讓靠食穀種度日的人有較穩定的收入、讓無望置業的人有機會上車,那未嘗不是好事也。

楊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