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雞狗說句話 - 李純恩

幫雞狗說句話 - 李純恩

雞年和狗年是前後腳,雞飛狗走,這兩種動物,平時在中文裏很少得到尊重,「雞零狗碎」、「雞鳴狗盜」,「狗肚雞腸」,「一地雞毛」,「斷了脊梁骨的癩皮狗」,上海人會把細碎的吵嘴說成「雞狗雞狗」以至傳說屬雞和屬狗的人做不得和氣夫妻,諸如此類,極盡輕侮,很是蔑視。直到屬於牠們的年了,人們的態度才馬上一百八十度轉變。
一到雞年,「雞」就變「吉」了,大雞就變了大吉,年畫中雄雞英姿勃發,稱為「大吉圖」,十二年一膶,雞們才吐氣揚眉。然後到了狗年,狗的地位馬上大升,只要不去廣西玉林,在華人社會,到哪裏都是寵物,因為狗叫為「旺」,一年興旺全靠牠了。
其實「雞」和「吉」向來音近的,不是狗年,狗叫聲依然很「旺」的,人之所以前倨而後恭,純粹是因為人類的需要,既然是十二生肖值年,輪到就會盡棄前嫌,好話說盡,也不怕什麼「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了。由此可見中國人的「靈活性」,玩弄文字聰慧之極,翻手為雲覆手下雨,但求「吉」「旺」,不講誠信,只要有好處,拿來就用,過期即棄,之後又是「你做雞呀!」「你好狗呀!」若說情義,不如雞狗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