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月初11歲兔唇女童疑遭虐待案被揭發,喚起社會關注唇顎裂患者所需治療和出路。有家長坦言,患有兔唇的兒子出生時,母親一時未能接受不願抱嬰,當兒子接受裂唇修補手術後,家長繼而又憂慮兒子長大後外觀和言語能力受影響。聯合醫院稱已引入最新技術,手術針對患者說話能力和外觀作出改善。
任職運輸業的陸先生指,因太太產前未有照超聲波檢查胎兒結構,直至兒子天佑出生當刻,才被發現患有唇顎裂,「出生嗰時媽咪係接受唔到,抱唔到(個仔)」。天佑出生後接受了一連串唇顎裂修補手術,「見到做完手術後靚仔番,情緒上好啲」,但陸先生仍然憂慮天佑長大後鼻子會較為扁塌,言語能力受影響。他直言,為照顧兒子已辭掉工作,「一個月睇勻牙科、外科、耳鼻喉科,要拋低所有嘢照顧佢」。
聯合醫院外科副顧問醫生廖思維指,過去傳統的裂唇修補手術,患者術後鼻底會有明顯疤痕,唇𥧌位置會被劃開,有礙觀瞻。院方去年已引入了單側裂唇修補手術(Fisher Technigue),把疤痕留在人中位置,並保留唇𥧌,過去12位曾接受手術的患者父母,對外觀滿意度達8.4分(10分為滿)。
有助糾正說話漏氣問題
廖思維續指,有5%裂顎患者會有餹咽閉合不全問題,影響社交和語言能力,「講嘢會好重鼻音、鼻會漏氣,咬字唔準」。傳統治療手法採用咽瓣手術,會增加氣道阻塞、睡眠窒息等風險。聯合醫院首引入臉頰口腔瓣(Buccal Flap)技術,利用口腔內黏膜修補餹咽空隙,改善說話漏氣問題,建議4歲或以上患者接受有關治療。
聯合醫院由去年8月起至今年2月,跟進了34名唇顎裂青年患者,年齡介乎11歲至22歲,要求病人就其外觀、功能、日常社交作自我評估。當中,有24.6%認為兔唇對社交和學校生活有大影響;有17%認為病情影響說話能力;有14%不滿意咀唇和鼻子外觀。
■記者梁銘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