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一,寫此短文交稿那天是年廿八,在家大掃除收拾雜書,未料翻出三種版本宇文所安的《追憶》,只好坐下來再看了幾頁。宇文先生說,要追憶已逝去的某個時刻,只需稍微提醒一下,像老朋友敍舊,只要說「還記得那年的春節嗎……」各種細節就會湧入腦海,記憶中的零碎景物會把我們引向不復存在的完整情景。是耶非耶,真的會這樣嗎?我放下書,既然應節,刻意的想了想大年初一春節,然而無論我怎麼追憶,好像都只是零零星星淡淡的,沒有引來太強烈的感覺。
有人說春節是童年的節日,長大後記着的都是小時候的春節。童年時我在鄉下,那時候大陸鬧海南島也鬧文化大革命。我是後來看書才知道,六七十年代國務院下通知,要人們移風易俗,過一種革命化的春節。抓革命促生產,大幹到臘月廿八,大年三十不歇腳,除夕吃憶苦思甜飯,初一早上照出工。只是,我一直搞不明白,以前一天到晚促生產,畝產萬斤衛星上天,又不像現在有那麼多貪官,為什麼連日常用品食品也極為缺乏?春節不像國慶節,國慶節父母的單位總會一人分到一個白麵肉包子。春節國家什麼都不分不派,單位最多讓你能買到半斤糖果一斤豬肉和幾包豐收牌香煙。其實商店裏也就一兩種糖果,連小孩子最愛的炮竹一年也只供應一種。印象中海南島是沒有炮竹廠的,父親管供銷社,我記得春節前他總要頻頻跑大陸,去廣西或廣州陽江訂炮竹。至於自古以來就早已存在的花樣繁多的春聯揮春,都被破四舊了,連「如意吉祥」也沒聽過,更不要說「恭喜發財」「詒福降祥永錫祚慶,富家大吉茀祿爾康」這種了。所有的新年祝福都簡化得只剩下一句和慶祝元旦慶祝國慶一樣的「慶祝春節」。
當然,家家戶戶都還是各有辦法,總能把春節過起來,怎麼都會養大或者買來一隻雞,怎麼都能買到兩斤黃糖蒸一箕年糕或者做一方花生糖。年三十全家團圓,總能吃上一年到頭最豐盛的一頓飯。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貧乏得只剩下歡樂了。這樣的道理卻是長大後漸漸才明白的。外在的物質保佑不了、其實也影響不了人們快樂的,記憶畢竟是精神而不是物質上的。《吉祥經》說的好像也是這個意思:「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污染,寧靜無煩惱,是為最吉祥。」慶祝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