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春運 - 李怡

世道人生:春運 - 李怡

今天是農曆大除夕,香港各入出境關口都會較平日擁擠,但大致上人潮不會多到像大陸春運那樣恐怖。
香港人出外大都是旅遊,是暫時離開香港的家到其他地方去玩、去吃、去購物散心。有假期就去,不去而留港消費也無不可。
大陸的春運就是另一回事。全國大部份火車站、公車站、機場都擠得水洩不通,人與人之間是胸背相貼,沒有縫隙讓人穿過。大陸鐵路預計,新春前後旅客量總數達3.93億人次,公路數目如果相若,加上飛機乘客,春運的客運總流量大約總有10億左右。10億人在路上奔波,據調查,佔72%的春運客不是去旅遊,而是「回家過年」。
絕大部份是到城市打工的農民工,他們一年到頭在外地辛勞,沒錢或沒空回家鄉。與家人分離了一年,到舊曆年,就怎麼都要「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了。
大陸有一個網頁帖文說:「甚麼是春運?春運就是——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他鄉容納不下靈魂,故鄉安放不了肉身,肉體與靈魂相互交織便有了春運。」
這真是非常沉重的春運定義。近10億人在中華大地擁擠流徙,就為了一年中的那麼幾天,讓肉身與靈魂交織。
說靈魂也許抽象了些,但說是心靈、感情則較容易明白。人需要食、衣、住,才能夠使自己和家人的肉身存活,多數人要工作才有錢去購買食、衣、住。但人之異於禽獸或機械人者,是人有感情。人的大部份語言行為,是受感情推動的。日本的公共哲學教授小川仁志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被七種感情覆蓋,七種感情是:成就感、義務感、罪惡感、親近感、厭惡感、自卑感和幸福感。人在工作、生活和人際關係上,主要受這些感情支配。如果在工作的地方完全沒有成就感、義務感、親近感,或這些感情不足卻有罪惡感、厭惡感的話,人回到家中,會從家人的關係上得到感情的滿足。即使家中沒甚麼人,「家」的感覺還是生活中不可缺的。
中共統治下的大陸,從來忽視人的心靈和感情,夫妻分離兩地工作,是自1949年中共建政以來的常態。當然,高幹除外。到了改革開放後的經濟起飛,更使大量農民工湧向城市。於是造成這二三十年春運的澎湃,數以億計的人的肉身與靈魂整年分離,只靠「回家過年」那麼幾天才能有家人團聚。這種沒有家的狀態衍生出無數悲劇。這是全世界都沒有的最廣泛、最殘酷的現實。
有關大陸春運另一個訊息說,今年在大陸擠火車公車的人比去年多了10%,而中國大陸人到美國過春節的比往年多了三倍。這揭示一個大陸社會的真相:無產階級才回家過年,上層社會都去了美國。
香港人是整年在家,春節是離家外遊的日子;大陸人普遍是整年在外,一年只有幾天回家過年。春運,是中共專政的悲劇性獨特產物。
(明天是大年初一,先在此給讀友們拜年,祝大家新年快樂,健康如意,闔府平安。我也休息幾天,要21號,即年初六,這專欄才與大家見面了。)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