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菜老人百歲歸榮 - 鄧達智

盆菜老人百歲歸榮 - 鄧達智

消息傳來,剛好走在曼谷Jim Thompson故居小運河邊窄路上,百歲老人和藹可親的臉龐立體眼前。想起他過去對我、作為一名長者對後輩說的話:「你們家的孩子幸運,都有到外國唸書的較佳出路……」
這刻想跟他說:「讀書不過給你長知識,不一定長智慧,或時;甚至知識都長不了!」
吾鄉人口頗眾,不要說到巿區,就是在我們地域所屬元朗墟的酒樓大排筵席的家庭只算小數,一般託付主管宗祠大廚房的幾名大廚代籌謀。除了族中經年不斷婚嫁喜慶壽宴豐富以九碗(即九大簋),略簡約的選內容多樣化的盆菜,不然以再簡單材料煮出更大眾化的盆菜亦得。喜慶事例之外,還有春秋二祭「食山頭」即時在墓地旁煮弄,十人八人一盆席地圍坐共吃(盆菜真正的起源)。在那些簡樸的歲月,鄉中掌廚的師傅全皆自己鄉里,來發伯便為其中獨當一面核心成員之一。
日後傳承衣缽為他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幼子鄧聯興,全憑努力並心思,中年以後從服務了半輩子的公職生涯走出來,接手父親整套功夫不單止,還不斷向各方好手求廚藝知識,加入自己一套手法,盆菜不單止再是單調的盆菜;陳皮鴨湯、黃酒雞、芋頭蒸鵝、梅子豬手、九大簋……此刻一面打稿、腦海浮現盡為那起幾乎失傳鄉土色、香、味,垂涎不已。
聯哥擁有;便是自我修煉的智慧,學校教不了的知識。
自小對我特別親厚。回來工作後偶爾可碰到,總有聽似很淺顯,卻是最老實的讚賞勉勵語。
鄧來發先生;今天讓新界圍村盆菜發揚光大,「屏山傳統盆菜」主持人聯哥之父,煮弄我們自小喜慶活動在宗祠裏吃到道地盆菜的幾名好手之一。住在同一條長巷,我家在巷頭,來發伯、聯哥家在山勢略高的巷尾,出入必經,小時在家的日子幾乎每天都見到。
忘記多久沒碰到來發伯,是搬離巷裏故居與住在村外的兒子同住,年事已高行動不便極少返村內?一百歲有餘,雖則發伯娘早一步回去,生老病死誰也避不了,老人福滿百分百安享晚年,高高瘦瘦常掛微笑的形象沒齒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