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職加薪是打工仔永恒的新年願望。根據統計處公佈的最新數據,2017年9月名義工資指數較上年同期上升3.7%。政府發言人稱這是「受惠於本地經濟表現蓬勃」,而實質工資增長持續遍及各行各業。然而,香港打工仔總是感到生活逼人,人工追不上通脹及被樓市大幅拋離。只要細閱「工資及薪金總額統計數字」新聞稿,當會發現所謂「實質工資增長持續遍及各行各業」,只是一場玩弄數字的把戲。
製造「實質工資增長持續遍及各行各業」把戲的關鍵在於選取「較上年同期」與最新的工資數據比較,而不是「較2004年沙士後」比較。原因在於2003年香港飽經沙士肆虐後,全港僱員基於「共渡難關、同舟共濟」而自願減薪及無償加班。2004年可說是香港經濟近十多年最低迷的一年。因此要準確反映香港目前的工資水平及生活質素是否已經有所改善,最新的名義及實質工資指數應該選取「較2004年沙士後」比較,而不是與「較上年同期」比較。
2016年的名義工資指數「較2004年沙士後」原來只上升了51%。扣除通脹後,實質工資指數即可見被通脹蠶食至僅上升了3.4%。換言之,打工仔2004年沙士後至2016年的12年間,實質工資每年平均只有0.28%的近乎零增長。若然按行業分類,打工仔的實質工資水平更加使人憂慮。在統計處選定的八個行業中,「運輸」、「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及「製造」皆跌破沙士價,實質工資跌幅分別為7.2%、4.2%和1.6%。三個行業涉及的人數約為120萬,佔全港340萬名打工仔約35%。
至於「金融及保險活動」、「住宿及膳食服務活動」及「地產租賃及保養管理」三個行業的實質工資指數僅有單位數字的增幅。「專業及商業服務」及「個人服務」的實質工資指數雖然分別有23.3%至28.9%的升幅,但事實上卻只是在過去12年間每年平均取得少於2.5%的升幅而已。
由此可見,統計處選取「較上年同期」比較,以證明香港目前「實質工資增長持續遍及各行各業」或許並非錯誤,但有誤導之嫌,令人以為香港打工仔「年年加薪」,人工「高不可攀」。
香港經濟發展早已回復正常水平,股市及樓市屢創新高,大企業盈利年年上升。但使人憤怒的是打工仔卻未能得到公平回報,整體實質工資一直停留在沙士水平,「運輸」、「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及「製造」更跌破沙士價。因此特區政府不應再只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而是要確保打工仔能夠得到公平回報及合理分享經濟成果。工聯職訓就業委敦促特區政府即時制訂合適的就業政策,全面提升香港一直滯後的打工仔薪酬待遇,促進實質工資能夠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否則不管統計處將最新的工資統計數字包裝得如何亮麗奪目,最終也只是一場數字遊戲,完全無助改變香港青年無力向上流的問題,更不能改變打工仔越做越頹的工作職場現況。
周聯僑
工聯會職訓就業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