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再談忠誠 - 喬靖夫

Tuesday:再談忠誠 - 喬靖夫

上周NBA交易死線結束,最震撼的莫過於騎士大換班,一支爭霸球隊竟然在季中賭博式大幅換血,可說極之罕見,這跟勒邦占士(LeBron James)下季動向未明應有直接關係,令球隊迫着要抓緊僅餘的爭冠窗口賭一把。大手交易完成後,本來與占士兄弟重逢的韋迪(Dwyane Wade),繞了一大圈結果回到老東家熱火;今季毅然以底薪來投的戴歷路斯(Derrick Rose)變了人球;而被塞爾特人送來的鐵血矮將I湯馬士(Isaiah Thomas、圖),傷癒後才在騎士打了15場球,又被打包換到湖人。
去年季中I湯馬士與K艾榮(Kyrie Irving)的交易確定後,掀起了關於球隊與球員忠誠關係的爭論,當時我也在本欄談過。如今I湯馬士又被騎士「出貨」,再回看幾個月前他離開塞爾特人的事,好像已經一世紀遠,也說明球員交易畢竟以球隊利益或意向先行,只能說這是職業球壇的現實。I湯馬士從原本塞軍的當家球星變成「第四節先生」,兩次被交易後又要再走一次重新證明自己之路,與今季的K艾榮命運大不同,這始終也反映了他們實力價值的差異。
球迷從浪漫熱血的角度看,當然會期待球隊與球星存有忠誠穩固的長久關係。不過現實是,球員要待在球隊,靠的不是感情,而是赤裸裸的實力。看過一位網友提出的論點很好:球迷說「忠誠」時注意力都是放在一線球星的動向上,但其實NBA日常就頻繁有配角球員被換來換去,我們球迷卻不會有甚麼特別感觸,甚至多站在管理層一方去盤算球隊得失;這些配角球員同樣是有感情有血有肉的人,球迷還不是把他們當作可隨時交換的棋子?一想到此就覺得我們其實沒太多資格批評管理者無情——更何況這是他們的工作。
文:喬靖夫